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尋找某個範圍內的幸福(擁有自我的心智)

意識神經科學宗師的經典作品,擁有自我的心智,才是人與AI最大的不同!隨著ChatGPT、DALL-E之類的生成式AI風靡全球,人工智慧能否超越人類心智也成為熱門議題。從意識神經科學理解人類心智與AI的不同,現在正是時候!本篇只介紹「尋找某個範圍內的幸福」。

一個細胞如何維持生命的運作呢?答案很簡單,它需要好好整頓家務以及擁有良好的對外關係,這也就是說,對於生存所需面對的問題要設法好好處理。生命管理的技巧極為重要,因為其所面臨的是一種艱難處境。

舉例來說,在我們人類這樣的生物體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含量只能在狹小的範圍中浮動。溫度也是一樣,我們能夠敏銳感覺到溫度變化,像是發現自己發燒了,或是感到天氣太熱或太冷。糖份、脂肪、蛋白質等在體內循環的基本營養素,其濃度也只能有小範圍的浮動,只要超出那個正常範圍時,我們就會覺得不舒服。

換句話說,要維持生命,身體內部數十個部位的變動就要不計代價地維持在一定的參數範圍內。我們先前提到的所有管理運作,都旨在將身體內部的化學參數保持在適合維持生命的神奇範圍內。這個神奇範圍就是所謂的恆定狀態,而達到此平衡狀態的過程就稱為恆定過程。

為了達成此目標,生物體必須建造能夠有效進行生命調節的裝置。這些新組裝而成的裝置掌握有獎勵的分發、懲罰的應用,以及對生物體處境的預測。簡而言之,人類的基因指示建構出的裝置,在廣義上來說,可以蓬勃發展出像情緒這樣的東西。

誠如我所見,無論什麼時候,任何生物最重要的資產就是,處於符合健康生命的身體化學平衡範圍內。這在阿米巴原蟲及人類身上皆適用。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此,其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生物價值」的概念在現代針對大腦與心智的思考中無所不在。我們對價值這個詞的意義都會有想法,可能還只是一種想法,但生物價值是什麼呢?讓我們先想想一些其他問題:為什麼我們將身旁的所有事物,包括食物、房屋、黃金、珠寶、繪畫、股票、服務,甚至是其他人,都拿來運用並賦予價值呢?

為何每個人都會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去計算這些事物的相關得失呢?乍看之下,這些問題好像與腦、心智與意識無關,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生物體努力維生的問題以及維生所產生的迫切需求。為何我們一開始就會進行標價?而我們對於價格衡量標準的選擇又是什麼?這些都需要對維持生命以及維生需求的問題進行確認。

目前已經確認了有數個化學分子與獎懲的狀態有某種關聯,延伸來說就是與價值有關。這些知名分子有幾個可能讀者聽起來很熟悉,像是: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皮質醇、抗利尿激素。神經科學也確認了數個大腦神經核會製造這類分子,並將其運送至大腦與身體的其他部位。

無疑地,這些知名分子與製造它們的神經核是價值機制的重要部分。我認為價值與需求有著無法磨滅的關聯,而需求又與生命緊緊相繫。在日常社會與文化活動中建立的價值評估,與恆定狀態有著直接與間接的關聯性。

這份關聯性解釋了人類大腦迴路為何如此盡心盡力地預測與測試利弊得失,更不用說努力取得獲益與害怕喪失了。換句話說,這解釋了人類對於價值分配的迷戀。價值與生存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特別是對於人類來說,價值還與幸福這種生存特質的形式有關。

人類如何判斷出恆定範圍中的最佳區域呢?這個判斷不需要專門知識,只需要意識的基本歷程:在有意識的心智中,最佳範圍會以愉悅感受呈現,而危險範圍則會以不開心甚至是痛苦的感受來表現。

有人能想像出更清楚明白的偵測系統嗎?當生物體進行最佳運作時,會產生有效與和諧的生命狀態,這構成了我們對於幸福與愉悅這些原始感受的基質。在相當複雜的環境中,它們是我們稱為快樂狀態的基礎。

相反地,混亂、沒效率且不和諧的生命狀態,是生病與系統毀壞的預兆,構成了負面感受的基質。正如小說家托爾斯泰精準觀察到的那樣,負面感受比正面感受更加多樣化,疼痛與苦難的種類多到數不清,更不用說厭惡、恐懼、生氣、悲傷、羞愧、內疚與丟臉了。

正如我們所見,情緒感受的定義就是對於身體狀態有意識的解讀,而這種解讀也會受到情緒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感受可以做為生命管理的偵測器。這也是為何打從感受為人所知起,感受就影響著社會與文化,以及所有社會文化的相關運作與產物,當然這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我們經由演化適應了大量生態區位,也有能力學習去適應更大量的生態環境。我們沒有長出翅膀及鰓,但我們會發明具有機翼及推進器的機器,帶我們飛上天,也會發明可以在海上航行或在海洋中潛行十多萬公里的機器。我們創造出可以隨心所欲過生活的物質條件。阿米巴原蟲不行,蠕蟲、魚、青蛙、松鼠、貓、狗、甚至我們聰明的親戚黑猩猩也都不行。

當人類大腦開始產生心智時,遊戲就徹底改變了,我們從關注在生物體生存的簡單調節,進步到更為深思熟慮的調節,這種調節是以配備有人格與個性的心智為基礎,其現在積極尋找的不再只是生存,而是某個範圍內的幸福。

大腦的存在是為了管理身體內的生命。事實上,它們建立出一種清晰的合理性以及一種備受喜愛的必然邏輯。這些功能似乎在訴說著,要完成的工作就是這樣,我們哪會有什麼不同呢?

結語

這篇文章也間接說明了,為什麼股市大漲時,我們會感受到情緒愉悅;而股市大跌時,我們會感受到情緒哀傷——這一切都跟「生物價值」的概念有關。所以,投資人(散戶)才特別喜歡在股市大漲時追高(愉悅),股市大跌時殺低(哀傷)。

然而,巴菲特建議說:「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這其實是違反人性的,一般散戶很難做到。例如,2022年股市大崩盤時,有讀者寫信問我,股票跌到讓他懷疑人生,那該怎麼辦呢?

若你天生(基因)就不是那麼情緒化的人,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在投資會占有一些優勢。若沒有也沒關係,因為大腦還有心智這個東西,就像巴菲特也是從他的恩師,葛拉漢那裡學到價值分析之後,他才敢逢低買進一樣。

理智和情緒就像蹺蹺板,理智的提升能抑制過度情緒化的反應。就像之前花蓮發生7.4級大地震時,許多外國人都納悶為什麼台灣人都那麼冷靜,是一樣的。

所以,學習如何理性的評估一檔股票。那麼你「生物價值」的概念,就會重新獲得較正,你的情緒就不會有過大的反應。只要你在投資股票上,理智和情緒取得某種關係的平衡,那麼你就能尋找到某個範圍內的幸福。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