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

尋找驚奇(我全都要:顛覆大腦二選一慣性的進階思維)

作者長年關注組織內部衝突張力產生的創新成果,投入二十年時間,走訪全球知名企業,結合大腦科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與行為科學,進而提出顛覆傳統二元思考的決策模型,以兼並取代取捨,將對立的選擇轉化為個人成長和組織創新動力。本篇只介紹「尋找驚奇」。

關於在商業上能洞悉持續悖論,逮住發展機會進而成長的經典案例,就是本田(HONDA)。本田在二十世紀60年代進入美國摩托車市場並獲得巨大成功,這個過程到底是運氣、還是深思熟慮的準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在美國,騎摩托車主要是穿著皮夾克的「地獄天使」等等飛車黨。1960年,本田亮眼的打進美國,推出更輕巧的摩托車,開闢了新市場,這種輕巧型摩托車在日本銷售很成功,城市居民希望更輕鬆的在城市裡穿梭辦事。

1975年波士頓顧問公司撰寫了一份報告,指出本田公司營收從1960年的50萬美元,增長到1965年的7千7百萬美元,占65%美國市場。本田的成功,成為世界各地商學院教授市場分析和出色戰略的典範。史丹佛商學院教授巴斯克爾的疑問是,這種說法是否真能反映全貌。

本田獲得成功的敘事,似乎過於乾淨、合理化。出於所謂的「尋找驚奇」的動機,巴斯克爾於1982年邀請六位曾領導60年代在美國推出摩托車的本田高階主管重聚。事後回憶反映出的故事,與波士頓顧問集團所描述的截然不同。在他們看來,當初成功有很大運氣成分,加上領導者願意追隨不可預見的機會。

事實上,本田最初的策略是鎖定在銷售重型摩托車(350 C.C.),不幸的是,引擎無法適應當時美國市場所需的長途旅行及大量使用,導致機器反覆漏油,離合器失效。第一個月內,本田在美國的努力似乎注定失敗,他們將車運回日本,讓研發團隊解決這些問題,而且不確定下一步該怎麼辦。

這段等待期,他們在洛杉磯街頭騎著從日本帶來的輕型摩托車(50 C.C.)跑東跑西。西爾斯百貨公司某個主管注意到這些輕型機車,於是提議將它賣給當地的城市居民。本田主管一開始抗拒西爾斯的提議,因為他們認定自己是重型摩托車的市場競爭者,不想銷售輕型摩托車而玷汙這個聲譽。

新想法不僅看起來有風險,而且他們擔心透過西爾斯或其他體育用品店這些銷售通路,可能會削弱本田在摩托車經銷商中的地位。而然,等待著重型摩托車的改造,這種不穩定的處境,使本田高階主管最後還是讓步了。

巴斯克爾給這個故事一個框架,稱之為「本田效應」。他解釋,有些觀察者在定義本田的成功時,過分強調準備和遠見而忽略了運氣。本田效應取代波士頓顧問公司關於策略規劃高明的合理化敘事,而成為動態平衡的避雷針。

巴斯克爾繼續闡述幾項持續帶來機遇的工具,包括重視不同的選項、降低公司內的權力動態以廣納意見。巴斯克爾和他的研究夥伴把這些做法稱為培養敏捷。我們贊同,這種動力,也就是讓好運發生的計劃,對於長期成功是必要的。

巴斯克爾的方法有其悖論本質,一些學者認為,機遇不僅有助於處理悖論,而且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因為它整合了深思熟慮的準備與幸運的機會、縝密計劃和自然發生、策略穩定性以及改弦更張的意願。

本田高階主管培養所謂生成式懷疑的潛力——他們有意願、並且知道在不確定中可能存在機會。研究者對本田故事分析,加強了本書的核心訊息——處理悖論是矛盾的。

結語

我會分享這篇文章,主要是跟我寫的書《大師之路》提到的「廣框式」投資策略很像。

曾經在投資研討會上,有學員問了一個問題:「當老師買進一支分析過的好股票後,但之後發生股市大幅回檔,你是否會加碼呢?」我回答:「不會,我傾向買另一支好股票。」

我舉了一個例子:2018年當時我買了豐達科(3004),但之後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發生貿易戰,而導致豐達科股價跌破了我的買進價格55.5元。但我沒有因為看好豐達科而加碼,我買的是另一支股票勤誠(8210),我接到的價格是45.2元。

豐達科(3004)和勤誠(8210)這些年,我也都一直持有中(沒賣出)。目前勤誠股價高達265元(2025-5-6),但這不是我意料之中(我並沒有先見之明),我會這麼做是純粹和本篇文章提到的一樣:「這種動力,也就是讓好運發生的計劃,對於長期成功是必要的。」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