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買進並長期持有的迷思(別讓統計數字騙了你)

此書是長銷超過50年的統計科普書。常聽人說:「數字會說話。」但是,可別以為所有的統計數字說的都是真話!本篇將介紹有內建偏差的樣本—買進並長期持有的迷思。

內建偏差的樣本
《時代雜誌》1950年代在評論的《太陽報》某項報導時,曾寫道:「1924年畢業的耶魯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薪為25,111美元。」當時一般人的平均年收入低於10,000美元。

但是慢著。這個給人深刻印象的數字,是否如同它表面上看來的,是一種保證,保證如果你送兒子去讀耶魯的話,以後會有這樣的平均年薪。

有關耶魯畢業生的報導,來自一個樣本。從1924年,過了25年,必定有很多年的地址沒辦法找到,這個樣本裡包括可查到地址、而又填答了問卷的人必定少之又少。所以肯定會有很多失聯名單,哪些人會在耶魯畢業生的失聯名單當中呢?例如在華爾街上班的金融人士、公司主管、製造業或公營事業管理階層?當然不是,有錢人的地址不會難找。畢業生最飛黃騰達的一群人當中,有許多都會列名在美國名人錄或其他類似的名人錄,即使他們自從畢業之後,都沒有和校友會保持連絡。

合理的猜測是:失聯的人多半是那些拿到耶魯學士學25年之後,沒能實現夢想的人。他們包括店員、機械工、流浪漢、失業的酒癮患者、勉強混口飯吃的作家和藝術家等等,這些人的收入、必須用五、六個人或更多的人加起來,才會有25,111美元。這些人大概不會常常參加同學會,光是旅費,就無法負擔了。

這表示根據抽樣結果所做的報告,若其使用代表性的樣本,是內建偏差的樣本,那其實骨子裡一點意義也沒有。也就是說,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誤差來源,也和這些可見來源一樣,可以輕易毀掉樣本的可靠性。即使找不到有根據的誤差來源,但只要誤差可能存在,你就應該對結果抱持某種程度的存疑。

所以只要樣本持續往特定方向偏的傾向,就已經自動替調查結果做手腳了。

買進並長期持有的迷思 
以下截錄《華爾街狂人致富投資法》部分的內容:

華頓學院席格教授的學術成果是:「買進長期持有績優且長期穩定配發股息的股票,就可獲得整個循環的利益。」在華爾街他的學術成果被解讀為「買進長期持有股票的建議」,這也是現今每個買股票的人一樣,都相信買進並長期持有約定俗成的股票觀念。

因為買進且長期持有的概念聽起來很不錯,這個概念假設投資既輕鬆又完美,畢竟每個人應該都期待可以既輕鬆投資,又獲得完美成果。有什麼東西比一個以耐心與信念為基礎更好呢?

但是那些一開始是績優的公司,後來變不績優了,或者最後倒閉了,肯定像是耶魯的失聯名單那樣。像買進並長期持有桑賓、恩隆、世界通訊、圓頂石油公司和朗訊,等紅極一時的股票(而當時的投資人一定也認定那是績優公司),注定會遭遇某種災難。

可惜,我們千萬別忘了,股票不過就是一張紙,有那麼崇高的信念。至於耐心雖是一種美德,但當你明知一個好公司的營運已經惡化,可是為了編織「穩健投資」的假象,所以還是持有這檔股票,此時,美德反將變成惡習。

所以投資人一定不能被「買進並長期持有」給誤導,應該把這個座右鉻修改成「買進並勤做功課」,它的意思是,在你買進一檔股票以後,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如果你想真正在市場上賺錢,一定要好好做功課,反覆確認自己手上的持股是不是一些能穩定配發股息的績優股。

總結
我投資這麼多年以來,持有長期主力的股票一直在更替,因為我總是會在某個時點發現更好的股票,而把我手中持有走下坡公司股票給換掉,就算是虧損也照砍不誤。因為不這麼做,只冀望它營運會好轉而繼續持有,只會打爛你的投資組合。這也是為什麼我的成長力資料,追蹤那麼多公司且持續增加的原因。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