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
經濟理論致力於均衡位置的研究。均衡的概念甚為有用。它能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後的結果,而不會分心在通往均衡的過程。但這是極為荒謬的概念。它具有某種實證的意味:既然調整過程中應該通往某個均衡點,均衡位置似乎也蘊涵在我們的觀察之中。事實並非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均衡幾乎不曾出現,市場價格具有惡名昭彰的波動特性。為什麼均衡永遠無法達成?市場參與者會針對市場價格做調整,但他們可能是針對不斷移動的目標做調整。在這種情況下,稱呼參與者的行為是調的過程可能有誤,而均衡理論也變得與現實生活毫無關連。
完全競爭?
完全競爭理論遠在二百年前,它便為人所倡導。該理論認為,在特定的情況下,毫無節制地追求自我利益,將導致資源的最佳分配。當每一家廠商的生產,其邊際成本等於市場價格,而每一消費者所購買的數量,其邊際「效用」等於市場價格,均衡位置便告達成。根據分析,假定沒有個別買者或賣者能夠響市場價格,則該均衡位置將使所有參與者的福利達到最大。這項理論便是十九世紀自由放任政策的基礎,也是目前「市場魔術」信念的基礎。
我還是學生時,我就認為該假設不可接受,完全知識的假設是值得懷疑的,加上古典經濟認為需求與供給曲線應該視為既定的,但買、賣決策奠基於對未來價格的預期,而未來的價格又過回頭來取決於目前的買、賣決策。將供給與需求視為由獨立於市場參與者預期之外的因素所決定,這種見解是錯誤的。
市場中的事件可以影響供給與需求曲線的形狀,這一個觀點可能與古典經濟學格格不入。市場價格應該由需求與供給曲線來決定。如果這兩條曲線又受到市場波動影響,則價格無法被單一地決定。均衡價格將不存在,我們將面對不斷的波動的價格。這會造成極大的破壞。經濟理論的一切結論將會喪失其與現實世界的關連。
完全競爭理論仍然能加以辯護,認為我們在商品與金融市場中所觀察的趨勢,只是暫時的脫軌現象,長期而言,供給與需求的「基本面」力量將會消除它。我們必須記住,完全競爭理論並未界定整的軌跡;它僅分析所有調整過程發生之後的情況。這項論證有一項疑點,它無法確保「基本面」力量可以修正過度的「投機」。情況很可能是投機將改變供、需的基本面條件。
量子不會思考
古典經濟學帶有物理世界觀的想法,該現象屬於一個宇宙,科學家的陳述則屬於另一個宇宙。該現象扮演著獨立而客觀的標準,科學家的陳述則可以藉著這項標準判斷其真實與有效。陳述對應於事實則是真實的,否則便是錯誤的。只要這種對應能夠建立起來,科學家的理解即可視為知識。我們無需介入建立對應關係過程中所遭過的種種困難。重點是,科學家擁有客觀的標準可用。
但是市場參與者的思想所關連的情況並非獨立的,思想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參與者希望理解其所參與的情況;另一方面,其理解將做為決策的基礎,並影響事件的發展。這兩種角色會相互干擾。如果事件的發展能夠不受參與者決策的影響,則參與者的理解便與物理學家的相同。如果參與者能以知識依據而下決策,則不論其決定何等短暫,其行為的結果都有更好的機會對應其意向。在目前的情況下,參與者是依據不完全的理解採取行動,而事件的發展會帶有不完全的記號。
在物理學中,主題與思考者之間沒有隔離的情形也會發生,只是程度比較緩和。最顯著的例子存在於量子物理學,觀察行為會干擾被觀察的現象。它導致海森堡的不確定原則。
只是金融市場更加複雜,量子不會思考,而市場參與者會。
反射理論
我的方法是要處理不完全理解的問題。參與者理解之所以會不完全,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會影響相關的情況。參與者思考所扮演的因果角色,在物理學家所研究的現象中,並無類似的對應者。顯然地,它並非塑造事件的唯一力量,但如果中包含著具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它便是一種獨特的力量。因此,我們必須特別重視。
反射理論的概念為參者的思考和他們所參與的情況,兩者之間的關連可以分解為兩個函數:
- 認識函數(自變數為情況):參與者的認知會受到情況的影響。
- 參與函數(自變數為參與者的思考):情況會受到參與者的認知所影響。
在許多情形下,其中某一個或另一個函數能夠被獨立觀察,但在其它情形下,這兩個函數會同時運作。認識函數的明顯範例是人從經驗中學習。參與函數的範例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處處可見,例如:參與者將一組既定的偏好運用到某一組既定的機會上,而且是在價格的決定過程。
兩個函數同時運作時,它們會相互干擾。我稱這種交互作用為「反射」,而參與者的偏頗導致均衡位置無法達成。參與者的偏頗是決定價格的要素之一,任何重要的市場發展都會影響參與者的偏頗,所以在金融市場中,這項扭曲變得十分嚴重。引用摩根的話:「金融市場將持續震盪」。
偏頗影響了根本趨勢,根本趨勢加強既有偏頗,最後也就形成最單純的繁榮、崩解的形式。
偏頗影響了根本趨勢,根本趨勢加強既有偏頗,最後也就形成最單純的繁榮、崩解的形式。
在處理總體經濟發展時,均衡分析完全不恰當。假定參與者的決策奠基於完全的知識,則是完全脫離的假設。人們會利用任何可能的指標預期未來。結果與預期經常會有出入,這將導致不斷變化的預期與不斷變化的結果。這種過程是反射的。
結語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測不準原理」,在近代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原理,那何謂測不準原理呢?,我們都知道電子是粒子,但電子也具有波的行為,物理學家想用光子去測量電子的波動行為,就像我們看棒球時,看到棒球飛行的軌跡,是因為光反射的原因,於是就用光子去撞擊在移動中的電子,但測試的結果,卻發現電子波動的行為消失了,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了解了原用來測量電子的光子干擾了電子,所以當我們用某物或儀器去測量另一物時,多少都會干擾了原先的測量物,更何況像是量子那樣微小的物體,所以從這實驗的現象,而提出了測不準原理。
股票市埸和測不準原理有點類似,卻又有點不同,相同的是,觀察股票市場的人,當他做出任何投資的決策時,已干擾了市埸的本身,因為他自己本身也是市場的一部份,所以觀察者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的預測股市未來的走向。而不同的是,股市的走向是那群有思考的參與者所造成的,但電子本身卻不會思考。
所以若你從公司財報、經濟數據或重大新聞等事件能推測出參與者會有什麼反應的話,那你投資獲利的機率可能會比較高,也就是事事要推測其機率(因為不確定原則),那也就是為什麼事先知道內線消息者(準確度近百分百),都能賺取很大的利益。
查理.蒙格點醒我們,在股市成功,需要「了解賠率,然後堅持原則,在賠率對自己有利時才下注」。
我猜想,索羅斯可能認為觀測金融市場如同物理學家觀測量子一樣充滿不確定原則,所以他的基金才為取名為「量子基金」吧。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