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巴菲特合夥人蒙格:被稱是最後的秘密武器

北京商報 2015年05月04日00:59

幾千位波克夏的股東,每年春季都趕到奧馬哈來參加一年一度的股東年會。他們是來看巴菲特的,但他們也對那個在台上就座於巴菲特之側並幫助這尊奧馬哈的神祗回答提問的人興趣盎然。事情通常是這樣展開:巴菲特在其認為合適的時間內回答完一個問題,末了他轉向他的長期合作夥伴查理.蒙格,問道:「查理,你還有什麼要補充嗎?」蒙格凝坐在那裡,乾脆地回答道:「沒什麼要補充的。」

神祗陰影下

在過去數十年當中,這一被美國暢銷書作家珍妮特.洛爾描繪的情景一年又一年的重複著。今年也不例外。

「和巴菲特共事了這麼多年,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註腳」,蒙格甚至被傳說出過這句話。

巴菲特是神祗,蒙格則長期存在於神祗的陰影之下。對於很多年輕的公司合夥人來說,這種關係無論怎麼說都是有些彆扭的。

巴菲特享受了近乎所有的曝光度、知名度、榮譽以及最重要的數百億美元的財富。蒙格當然不至於從高等階層落下,但很難說成是一個可圈可點的明星人物。

然而他們做到了,這兩個老人做到了。從1978年加入波克夏公司至今,這家傳奇公司的成功說明了一切。或者更明白地說,是「神祗的陰影」,蒙格接受了這一切。

兩人的初識是愉快的。

同樣出生於奧馬哈市,兩家的距離不過幾個街區,但直到多年以後兩人方才相識。

珍妮特.洛爾寫道:「巴菲特回憶說,我在1957年就聽說了查理.蒙格的名字,當時我在奧馬哈管理一筆規模很小的資產。一天我去朋友家,跟他解釋我如何運作資金。我說完之後,他便同意投資10萬美元。我問:『剛才你都沒仔細聽,怎麼還願意投資呢?』。他說:『你讓我想起了蒙格』」。

「我不知道蒙格是誰,但我已經喜歡這個人了」,多年以後,巴菲特回憶說。

近乎同一人

巴菲特與蒙格兩人擁有如此多的共同點,以至於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們倆近乎於同一個人。

「華爾街教父」葛拉漢說:「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華倫和查理是如此之像,無論是聲音、舉止還是幽默感。他們互相捉弄,讓彼此出醜,然而在我看來,他倆的確是一個非凡的智慧組合」。

俗話常說創業合夥人要性格有所區別,以便於求得互補,然而這句話常常被用做掩蓋創業合夥人的理念分歧,巴菲特與蒙格則根本不信這一套。

《查理.蒙格傳》中寫道,有一位朋友曾經評論道:「在你能夠觀察的那些方面,查理和華倫是非常相像的。華倫的一個優勢就是他非常擅長說不,而查理比他更擅長。華倫將查理作為最後的檢驗。如果查理也想不出任何理由不做某件事情,他們就會放手去做。」

巴菲特曾說蒙格是他最後的秘密武器,想必應做如上解釋。

取代「華爾街教父」

在蒙格成為巴菲特的秘密武器和老師之前,巴菲特崇拜的是「華爾街教父」葛拉漢。

學生時代,巴菲特曾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主要目的是為了聽葛拉漢教的投資課程;畢業後,巴菲特又得到機會,到葛拉漢創辦的公司工作了兩年。

葛拉漢早在「紙醉金迷」的20世紀20年代就混得風生水起,他積累的炒股策略讓巴菲特崛起為超級富豪。不過,隨著葛拉漢的日漸年老和蒙格的到來,巴菲特的投資軌跡開始有所變化。

《財富》雜誌主筆陸米思對珍妮特.洛爾解釋稱,巴菲特非常尊崇葛拉漢的投資理念,但蒙格使他又向前跨出一大步:蒙格對優劣企業的差異已有強烈敏感,了解要改善一家本質平庸的企業非常困難。他與巴菲特討論事業時,總是灌輸有關績優企業的好處。

1972年,巴菲特以帳面價值的3倍買下喜詩糖果,績優企業的時代從此開始。

資料顯示,1972-1983年的12年間,喜詩糖果的收入年均增長14%,加上淨利潤再投資收益後的利潤年均增長33%,超過同期波克夏公司整體利潤增速( 27%)。

多年之後,投資績優企業已經成了外界所熟知的巴菲特式投資策略的一大要訣;而在此之後,注重品牌價值和形像不僅成為巴菲特投資目標的必備條件,波克夏「股神」也有意將波克夏公司打造為一家除了賺錢之外還能贏得世人尊敬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