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決定投資組合裡面的類股?要買權值股?冷門股?要按照產業類別分類嗎?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大部份的人會按照不同產業來分類,設法降低產業風險。但是投資組合是為了要賺錢,決定一檔投資組合報酬率的要素,在於這個投資組合所有股票的「增值潛力」。而增值潛力又來自於兩點:本益比的變化和內在價值的成長。
在《約翰.聶夫談投資》這本書裡面,約翰.聶夫對資產配置提出了一個良好的方式:「衡量式參與」,約翰.聶夫並不是用產業來當投資分類,而是用「增值潛力」的強弱來分類,他共計分為四大類:「高知名度成長股、低知名度成長股、溫和成長股及週期性成長股」。
這四大類之中,只要有足夠的增值潛力,他就會增加這個類別的持股。當我第一次看到「衡量式參與」這個概念的時候,馬上認同此概念,因為這是個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方式,我將它修改成以下原則:
- A+成長股:市場知道它是A級成長股,但是低估了它的成長潛力。
- 冷門成長股:這些公司,當市場不了解他的時候,本益比通常偏低,但是增強成長力道後,往往本益比會提高。
- 穩定配息股:成熟產業中的龍頭。
- 重整後成長股:落難股,但是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穩定,並且落難超過一年以上。
- 挖金礦:獲利可能很差,但是公司的資產超過淨值,或者股價低於淨值。當催化劑出現的時候就會考慮配置。
上述5個類別的比例通常不一樣,通常A+和冷門成長股占總資產的比例較多,穩定配息股次之,重整後成長和挖金礦類型則是看機會成本的高低,如果短期可以取得投資機會,也會毫不客氣的增加投資組合。
增值潛力決定於內在價值和股價之間的缺口,也就是安全邊際的程度。「衡量式參與」提醒我們在這方面的配置系統,針對機會成本進行調整,是一個很好的配置方式。
結語
我之前也介紹過「衡量式參與」【請參考:衡量式參與(約翰.聶夫談投資)】。而我的持股分類也是按照此方式來分類,如下:- 穩定成長股(高知名度成長股)
- 快速成長股(低知名度成長股)
- 緩慢成長股(溫和成長股)
- 景氣循環股(周期性成長股)
目前我的投資重心是放在「穩定成長股」和「快速成長股」。
平時「穩定成長股」並不好下手(因為本益比偏高),要等它被錯殺或股市發生大跌才有機會,例如之前文章有提過【請參考:成長價值】2013年遭對沖基金套利襲擊慘跌至100元以下的台積電,而我就是利用當時事件,以101元的價位買進台積電。(這次英國脫歐,本來以為股市會連跌好幾天,讓我可以買進較便宜的「穩定成長股」,但可惜的是股市只大跌一天而已。)
而買進「快速成長股」,我是利用成長力資料,例如:
平時「穩定成長股」並不好下手(因為本益比偏高),要等它被錯殺或股市發生大跌才有機會,例如之前文章有提過【請參考:成長價值】2013年遭對沖基金套利襲擊慘跌至100元以下的台積電,而我就是利用當時事件,以101元的價位買進台積電。(這次英國脫歐,本來以為股市會連跌好幾天,讓我可以買進較便宜的「穩定成長股」,但可惜的是股市只大跌一天而已。)
而買進「快速成長股」,我是利用成長力資料,例如:
- 我在2013年當時利用成長力資料評估,以71.1元買進胡連【請參考:成長分析—胡連(6279)(102年度)第二季】。
- 我在2014年當時利用成長力資料評估,以36元買進台光電【請參考:成長分析—台光電2383(103年度)第三季】。
- 我在2015年當時利用成長力資料評估,以37.2元買進福興【請參考:關鍵點分析—福興(9924) 104年 8月】。
- 今年2016年,我同樣的利用成長力資料評估,以61.2元買進崇越【請參考:成長分析—崇越5434(105年度)第二季】。
至於我手中的「緩慢成長股」,就是當年我買進「快速成長股」例如,胡連、台光電、福興等……,已不再出現高成長,就變成我的「緩慢成長股」的持股。因為胡連目前股價為132.5 (2016-06-27)、台光電目前股價為71.5 (2016-06-27)、福興目前股價為48.15 (2016-06-27),雖然已變成「緩慢成長股」,因為股價高出我當時買進價許多,我沒賣它們改成領取股利。
所以我每年都會利用成長力資料評估買進「快速成長股」,若它們變成「緩慢成長股」,就乖乖的領取股利或者賣出只賺差。【請參考:重要基本面——持續更新一組最重要統計數據】
最後關於我的「景氣循環股」,因為我對「景氣循環股」,判斷並不在行,目前「景氣循環股」是零持股。
所以我每年都會利用成長力資料評估買進「快速成長股」,若它們變成「緩慢成長股」,就乖乖的領取股利或者賣出只賺差。【請參考:重要基本面——持續更新一組最重要統計數據】
最後關於我的「景氣循環股」,因為我對「景氣循環股」,判斷並不在行,目前「景氣循環股」是零持股。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