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供的革命性方法,將告訴你精通幾乎任何事物的訣竅。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擁有關於如何練成天才的統一理論。找到天賦,不如找對方法,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而在「刻意練習」!本篇只介紹「龜兔賽跑」。
人之所以停止學習、不再進步,不是因為到達天生能力的極限,而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再練習,或者從未開始練習。——《刻意練習》
棋藝是靠練習,還是靠天分?
一般人多認為,高超的西洋棋棋藝和邏輯縝密及高智商密不可分,書中或電影中某個角色的特質如果是聰明絕頂,往往會被安排坐在棋盤前,運用機智向對手喊出「將軍」;有時這個天才角色甚至會偶然碰見一場進行中的棋賽,向棋盤瞄個一、兩秒,便指出致勝絕招。
如果觀察剛開始學棋的孩子,確實可以發現智商較高的進步較快。不過,那只是故事的序幕,重點在結局。
由三名的英國學者在2006年,從棋社招募了57名中小學生。這些小棋士的年齡約在9歲至13歲間,之前平均下過4年棋,有些厲害到能在西洋棋巡迴賽中輕鬆擊敗一般成年人,有些則表現得差強人意。這項研究的目的在了解智商是否會影響棋藝的高低,又有何影響。
學者在分析資料時發現結果,與其他研究類似。孩童投注的練習時間對棋藝影響較大,練習得越多,棋藝各方面的評量結果越好。孩童開始學習下棋時的智力——也就是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對學會下棋和達到某個基本水準的快慢的確有影響。
然而孩童(或成人)鑽研和學習棋藝時,會發展出一組一組的心智表徵,基本上就像有心智捷徑一樣,能更牢記不同比賽情境下的各種棋局,面對不同狀況時也可以更快確認最佳做法。因此當棋士成為特級大師,或甚至年僅12歲成了表現非凡的巡迴賽棋士,智力測驗中各項能力的重要性自然不及練習培養出心智表徵。我相信這解釋了為什麼針對頂尖棋士的研究並未發現智商和棋藝之間的特別關連。
智商越高的孩童在初期下得越好,不過發現智商較低的孩子更願意投入練習。雖然無法確認原因,但我們推測,所有菁英小棋士都一心致力於下棋,剛開始智商較高者在發展棋藝上似乎較為輕鬆,其他人則得多加練習才能趕上,也從中培養了更勤奮練習的習慣,之後反而比智商較高的同儕棋藝更加精湛。智商較高的孩童一開始沒有體驗過必須努力才能和他們並駕齊驅的壓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要預測誰能攀上顛峰如此困難。假如某個領域中最後誰會勝出是取決於某種天賦,要提早發掘未來的冠軍就簡單多了。例如,湯姆.布雷迪在2000年的選透中雖然第6輪才被選上,排在198名球員之後,卻反而成為史上數一數二的四分衛。
以上種種帶來了一個重要啟示:最後的勝利屬於更努力練習的人,而不屬於一開始靠智力或其他天賦占上風者。
相信天賦而導致的負面影響
如果認為天賦在人的成就上扮演重要、甚至關鍵角色,這種假設會讓人產生某些決定和行動。若是認為欠缺某方面的天分就無法發展成專長,那麼可能會鼓勵一開始表現毫不突出的孩子轉而嘗試別的事物。
我們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就是讓他們相信個人有能力多次形塑自己,並就此將必要的工具傳授下去。孩子們要能親身體驗原來自己可以培養出之前認為遙不可及的能力,而且全憑自己掌控,並非取決於舊時代相信的天賦。
此書的目的是讓整個社會了解每個人的發展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也要讓人人明白如何實踐。「練習人」的新時代就誕生於刻意練習在過去和未來帶給我們的啟發,以及人類形塑未來的能力。
結語
記得我在國中一年級時,學校進行智力分班,因為一般人認人學業成績總是和智商高低劃上等號,由於我的智力測驗成績並不高,所以被分到最後一班。那年第一次段考,我的總成績卻擠進同年級全校前10名。
再加上我並沒有補習,更加顯的突出,學校認為我的智力測驗有問題,於是我是少數幾位被要求進行第二次的智力測驗。雖然學校沒公佈我智力測驗的成績,但我也知道我的成績應該不好,因為我並沒來得及寫完。
我很早就了解智商跟學業成績沒什麼關係,像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的成績好,純粹就是我很用功,就這樣而已。
其實投資股票跟學業成績一樣,跟智商的高低也沒有太多關係。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你的智商達到150,可以賣掉30,剩下的足以做好投資賺錢。」我最常收到讀者來信的讚美是「我很用功」,但這也是我求學生涯和學習投資取得「高分」的唯一方式。
我發現有許多聰明人在投資股票上,都把聰明用錯地方,他們認為在網路上尋找「明牌」比自行做研究,簡單多了,他們利用自己的聰明讓自己「停止」了學習。他們就像「兔子」一樣自己停了下來,而我就像一隻「烏龜」一直慢慢爬。而這些年我離投資目標愈來愈近,而他們一樣原地踏步。
我也知道在投資股票上,也有許多小烏龜想和我一樣,於是我才在我的部落格上提供了知識和支援,因為你也可以和我一樣掌握自己的潛能,邁向你的目標。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