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股市大幅向下波動,投資人要如何處置?(跟著肯恩費雪洞悉市場)

肯恩.費雪指出,對市場的理解和看法,會嚴重影響你的投資結果!為了打破投資人對市場的錯誤認知,必須運用歷史研究與具體數據,從經濟、政治、媒體、情緒等面項分析來洞悉市場。本篇只介紹「股市大幅向下波動,投資人要如何處置?」。

其實,此書作者肯恩.費雪有一個鼎鼎大名的父親,就是菲利普.費雪——就是寫了《非常潛力股》那本書(連巴菲特都推崇)。當然,他長大之後,也繼承他父親的衣缽,成為投資公司的執行長。

但相對於他父親菲利普.費雪(只找到兩本書),肯恩.費雪算是一位多產的作家,這也是為什麼當我找不到其它菲利普.費雪的書時,我就會買肯恩.費雪的書來看。而我喜歡看他的書的其中一個理由是:他總是挑戰讀者常被洗腦的投資認知,然後證明它是錯誤的。就如同接下來,我要介紹的:

一般來說,投資人認為下行波動是不好的。但波動性沒有「不好」或「好」,它就是波動。但這和一般投資人的認知不同。

首先,通常此行業中的專家都使用「標準差」來衡量股市的波動度。它是用來衡量某個東西偏離它的期望平均值的標準。「標準差」低代表結果跟平均值相差不大;「標準差」較高代表變異性較大。

有紀錄以來,以「標準差」衡量波動最大的一年是1932年,這一年包含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熊市的底部。這一年的「標準差」為62.24%,所以,股票大概也下跌得非常多,對吧?錯了——1932年,股市僅下跌了8.41%。沒有很好,但也不算是災難。

波動第二大的年份是1933年——「標準差」為53.8%,但股市後來上漲了54.4%。所以,波動大不代表股市一定會下跌!而年代較近一點的數據,也呈現類似的情況,如下:

  • 1998年「標準差」為20.6%,儘管年中出現一次大幅修正,但這一年股市仍上漲了28.6%。
  • 2009年「標準差」為21.3%——波動遠高於中位數——後來股市上漲了26.5%。
  • 2010年「標準差」為18.4%,股市上漲了15.1%。

相反的,那波動低的年代股市表現的如何呢?

  • 1951年「標準差」為12.1%,美國股市飆升了24.6%。
  • 1953年「標準差」為9.1%,但股市下跌了1.2%。
  • 1973年「標準差」為13.7%,但股市下跌了14.8%。
  • 1977年「標準差」為9.0%,遠低於平均水準,股市下跌了7.4%。


總結以上的分析,波動性大並非會帶來股市下跌;反之亦然,波動度低不一定代表高報酬。但我們的大腦可能不清楚這樣的事實,真實的情況是:波動性並不能預測未來的報酬,或其他任何事情。

若你不相信,在雞尾酒會上,你可以問問朋友哪一年的波動更大,是2008年還是2009年?我猜大多數人都說是2008年(因為那年股市大跌)。但不是,事實上是2009年,儘管2008年是糟糕的一年,而2009年是不錯的一年。

2008年「標準差」為20.1%,2009年「標準差」為21.3%。如果你還記得,2009年美國股市整體上漲了26.5%,但其中包括大跌到3月9日的低點,然後一路大幅飆升了67.8%到年底,那你就不覺得奇怪了,劇烈波動!整體而言也巨幅上漲。

但是對此,我們之所以存在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很糟。此外,我們毫無歷史感。

如前所述,波動性增加或減少不會自動轉化為更差(或更好)的報酬率。但無論是情感上還是心理上,波動性的增加很難處理,這可能會導致投資失誤。投資者經常逃離股市以避免波動,但這麼做讓他們失去了潛在的未來報酬。

我給那些深受大幅度日波動所困擾的人的建議是:關掉電視和網路,防止你對短期的大幅波動做出反應。如果那些每天關注市場的人,能夠強迫自己只關注每季的報酬率,三年內他們就會看到相對報酬率有明顯的改善。

結語

但很不幸的是,人類天生就喜歡跟著波動買股票,像去年台積電漲到600多塊時,一堆散戶搶進,今年跌到400多塊時,則殺出。還有每當股市發生崩跌時,總是有跌到懷疑人生的讀者,寫信問我該怎麼辦?

我總是會舉2008年的例子,我說:2008年發生金融大海嘯時,我也沒賣股,到了2009年底就都漲回來了,所以沒賣,並不會怎樣。反而我總是建議說:你應該趁此機會,逢低買進才對(因為崩跌總是一時而已)。

PS. 這次沒撿到便宜的讀者,或許可以等下一次。因為目前「高油價」和「大幅升息」的影響,經濟會有很大的機率會走向衰退,到時股市很有可能再來一波向下波動。

而根據最近的新聞,巴菲特第2季只買了62億美元的股票,相對第1季來說(510億美),非常少,是不是也再等,經濟衰退發生的可能呢?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