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價值投資。◢ 本書作者維塔利.凱茨尼爾森被《富比士》譽為「當代的班傑明.葛拉漢」。他將價值投資的心法——長線、耐心、專注,應用至人生經營:透過家族故事、古典樂與斯多葛哲學的智慧,帶你跳脫市場漲跌的桎梏,將專注與熱情投注在最重要的標的。本篇只介紹「投資技藝與藝術的平衡」。
我們先來討論技藝,技藝是一種經由經驗、練習、學習和大量重複長期累積的技巧,是所有創意活動的基石。藝術需要張力,這種張力源自創作過程本身蘊含的不確定性和曖昧。這其中充滿了矛盾的情緒。
一方面,會有對成功的嚮往;被認可的渴望,或是學習帶來的收穫與成就感;另一方面,這些正面的感受又常常伴隨著對失敗的恐懼、失望、尷尬,以及隨又而來的痛苦。我把這一整組情緒,統稱為「創作的不適感」。
隨著重複練習,藝術將慢慢轉變成技藝,因為我們的技巧會進步,創意的張力也會減緩,導致技藝取代藝術。當張力漸漸消失,創作的過程也會漸漸與創意脫鉤。就像從事某項活動重複十次以後,相同的任務就會被下放給潛意識完成,流程也會變得更機械化、制式化,成為技藝。
想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我們就必須在藝術和技藝間取得平衡,這種平衡就像最佳的化學反應式,可以產生源源不絕的能量,讓內在電池持續運作。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我們必做到沉浸入局,並從中獲得人生的指引和目標。
沉浸入局意味著,在自己從事的活動中找到意義,必須將這項活動與身分認同合而為一,毫無保留地將靈魂投入其中,我們要支持並堅信自己從事的活動,最重要的是這項活動對社會來說必須具備「淨正向」的特質。
想維持正確的藝術技藝混合比,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參與創作過程的哪一個部分,以小野二郎為例,我們可以把捏壽司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研發新壽司,二是每天捏壽司給顧客吃。在研發(幻想)新壽司時,藝術技藝混合比中的藝術占比就會提升。
然而,當新壽司推出後,小野二郎就必須重複捏壽司的工作,天秤也會開始向技藝傾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小野二郎必須仰賴學徒替他完成技藝任務。
專業投資人必須不停拓展能力圈,若一個人總是待在能力圈(自己熟悉的領域)內,藝術和技藝的比率就會失衡(藝術低,技藝高)。然而,當我們突破邊界,將原本不熟悉的領域納入自己的能力圈,藝術的占比就會增加,因為我們會學到該產業的相關知識,並發展出新的心智和評估模型。
我不是IMA唯一一 個研究股市的人,我們公司分成內部小組和外部小組。我認識許多投資同好,他們遍布世界各地,我常和他們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也會和他們討論個別股票的表現。我的進步的動力包括了學習、創新、探索。
我之所以喜歡跨足各個領域,而不是固守一隅,就是因為我永遠都可以學到新東西。而投資這項活動需要靠巧妙的藝術和技藝平衡維持,有技藝而無藝術的投資必將以失敗收場。
然而,如果貿然跑去探索離自身能力圈太遠的領域,那麼可能會被太多未知的事物而毀掉精心挑選的投資組合。有鑑於此,在將觸手伸進新的產業時,切記初期不要貪多貪快,這樣一來,就算犯錯了也不會斷送性命,頂多流一點血。
舉例來說,巴菲特已經有一段時間不碰科技股,因為他說自己不懂科技業。巴菲特的策略引發了一陣模仿潮,許多價值型投資人年齡明明不到巴菲特的三分之一,但卻堅決不買科技股。諷刺的地方來了,巴菲特後來走出自己的影子,狂砸數百億投資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蘋果公司。
接下來,我要和你們分享最後一則故事。
一名母親帶著兒子來見達賴喇嘛,她說:「我兒子吃太多糖了,您能幫我勸他嗎?」
達賴喇嘛看了看這位母親,又看了看她的兒子,並在沉思片刻後開口說道:「你們一個月後再來吧。」
過了一個月後,母親又帶著兒子回來了,達賴喇嘛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別再吃糖了。」
母親聽完後驚訝地說道:「您為什麼要我們一個月後再回來?您大可一個月前就叫他不要吃糖呀。」
達賴喇嘛笑著說:「因為我必須先要求自己不吃糖。」
本書就是我的戒糖宣言,也是我成為人生學徒、犯錯、修正錯誤、從錯誤中學習的一場人生探索,而我也會努力讓自己的靈魂走進每一場冒險中。
結語
我會分享這篇文章,主要是想說明:為什麼來上我的投資研討會(實體的投資講座),學員反而還要推薦股票給汪汪老師呢?(不知道是否只有我唯一這麼做?)
在課堂上,除了傳授我的投資技藝給大家,並分享第一季的當下,我所找到的新股票。另外,學員也必須推薦和分享自己發現(或瞭解)的股票,透過這樣的雙相交流,讓大家的能力圈盡可能的擴大。
原因跟本篇文章很相似:因為在投資的教學上,技藝與藝術的平衡,也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例如,我持有的股票中,像是宜鼎5289(以120元買進)、志聖2467(以53.4元買進)、金居8358(以72元買進)…都是學員或讀者推薦給我的。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