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投資不能靠智商:長期資本基金破產案例(股神巴菲特的神諭)

本書由巴菲特親自執筆、加上編輯訪問的報導實錄,連股神預測出錯的文章也完整呈現。由巴菲特親自示範回顧,他的每一個決策怎麼下。本篇只介紹投資不能靠智商:長期資本基金破產案例。

長期資本基金(LTCM)的覆滅真是叫人不解,創辦人是前所羅門的投資手梅利韋勒。他身邊環繞精明幹練的團隊,很多是專攻數學、金融的博士,梅利韋勒指揮這些人才設計出由電腦主導的交易策略,「理論上」來說應該刀槍不入、安全無虞。

這家避險基金的管理公司LTCM,每平方呎的工作人員智商,總分可能高於任何既存機構,至少可以肯定,他們每平方公呎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絕對高居世界第一。LTCM雇了兩位:休斯(因提出計算選擇權價值的公式)和默頓(發明資產定價模型),不到一年前,這兩位才在瑞典獲頒經濟學界的世界最高殊榮。

理論上的「萬無一失」
說到策略,長期資本基金經理人表明他們少做有走勢風險的交易,而專心慎選避險部位,累積小筆獲利,尤其重視固定收益市場。假如某個散戶投資人決定買進勝騰集團的股票,理由是這檔股票的價格未來看漲,這就屬於走勢交易,具「持有部位風險」。假設投資人沒有利用保證金信用交易,那麼每一元曝險資本的盈虧百分比,正好等於勝騰股票的漲跌百分比。

反觀長期資本基金的主要策略是避險交易,它們動用金融技術和智囊尋找最恰當的投資方式,設法找出債券市場的哪些部門的殖利率,超過相關部門的殖利率,然後買進其中一種、放空另外一種,透過這種交易方式,不論整體利率走高或持平都能獲利,重點是兩者的殖利率最終趨於一致。

長期資本基金從事這種型態的交易時,從不指望每一元曝險資本都賺到高額利潤,約每一元賺0.67美分。除非大幅加碼投資本金,否則這樣的報酬率絕對不會讓投資人高興,於是融資進場了。長期資本基金很有信心,認為自己的持有部位風險極低,因此承擔大量所謂的「資產負債表風險」,長期投資基金負債表顯示每一元資本額負債30元,意思就是融資比率為30比1,換句話說,曝險的每一元有0.67%的報酬率,就創造相當亮麗的20%(30×0.67%=20.1%)資本報酬率。

該基金投資人在1994年的頭十個月賺了20%,1995年賺43%,1996年賺41%,1997年賺17%。此外,每月績效字顯示,長期資本基金經營得相當平穩,投資成績波動非常小。這些事情像海上女妖的魅惑歌聲,吸引新一波資金湧入,即使基金經理人嚴密隠藏他們的具體交易內容,使投資人對於基金如何賺錢幾乎一無所知,卻也不影響新的資金進場追捧。1997年秋天,新進場的資金加上盈餘轉投資的金額,將基金的資本推升到七十億美元左右。

在此同時,長期資本基金也背了大概1,250億美元的債務,意思就是資產負債表上的融資比率為25比1,可是真正的曝險係數遠高於此,因為該基金一向積極操作不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這種產品的本質就是額外財務槓桿,自始至終只有基金內部人,才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曝險程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整體財務槓桿一定比資產負債表上的融資比率為25比1更驚人。

一場股災就此現形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印尼盾、泰銖、韓元等亞洲貨幣大貶值),1998年8月俄羅斯盧布大貶值,全世界投資人倉皇逃竄,棄價值而就品質,LTCM所依賴的各種不同交易策略無用武之地。舉個例子,該基金一度從事配對交易,也就是針對AA級公司債與同等級美國公債兩者殖利率之間的價差,賭這個價差縮小。

由於這個差價比歷史水準大,因此賭它縮小看似贏面很大,然而當市場上投資人轉向高品質標的時,公債殖利率便應聲重挫,政府債和公司債的殖利率差距大幅增加,而且是越來越大,這樣的結果是滅頂災難,長期資本基金光是8月份就賠掉了40%資本,這一來只剩下25億美。令人震驚的是,他們依然背負大約一千億美元的債務。9月份失血更嚴重,損失本金將近90%。

巴菲特說:「這告訴我們,在漂亮的數學算式底下——在那堆貝塔值、標準差底下——其實埋伏著流沙。」巴菲特還指出「十幾個平均智商可能超過170的傢伙,居然把自己搞到賠光整副家當的地步」,實在太扯了。

投資真得不能靠智商
LTCM的第一流人才毀於金融業最古老、最著名的成癮藥——財務槓桿(融資)。假如這個基金沒有過度擴張,今天也許還在做生意,一切如常,人才繼續為其貢獻腦力。可惜現在他們的策略專家賠上諾貝爾桂冠,換來金融市場蠢才獎,徒留被市場淘汰的恥辱,外界都把他們看作蹩腳的輸家。

這巴菲特說:「投資不要需高深的科學知識,智商160的人不見得能在投資上打敗智商130的對手。」相較之下,投資人的智商比不上甩開情緒影響的能力來得重要,巴菲特說:「當別人都以短暫的貪婪或恐懼做為判斷基礎時,理性就變得不可或缺。這就是賺錢的契機。」

此事讓巴菲特想起自己很喜愛的一句話,剛好貼切地詮釋長期資本基金破產一事:「唯有等潮水退去,你才曉得誰在裸泳。」

結語
就像「一輛車配有頂極的安全氣囊,也不表示你就能一直開快車」。投資其實也是一樣。有關投資風險控制,請參考另一篇文章:安全至上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上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