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巴菲特親自執筆、加上編輯訪問的報導實錄,連股神預測出錯的文章也完整呈現。由巴菲特親自示範回顧,他的每一個決策怎麼下。本篇只介紹巴菲特指標:股市體重計。
巴菲特說:「我向來不擅長預測股價的短期走勢,過去如此,現在更不行。未來六個月、一年或兩年以後,股市會是什麼模樣,我一點也不清楚。」
我們來回顧道瓊和S&P500三十年來股價指數的歷史走勢圖:
長期看來指數一直創新高,若你把觀察的年限再拉長(例如100年),則指數上升趨勢更加明顯,所以當下你很難用指數來判斷什麼時候是股市的相對高點和低點。但葛拉漢說:「雖然股市的短期作用好似投票機,然而長期來看,它的運作方式宛如體重機。」貪婪與恐懼在投票那一刻扮演重要角色,卻不會在股票的體重機上留下痕跡。
上個世紀我們走過的路,證明了股市偶爾會爆發極度不理性的行為,這是很具說服力的教訓,想在股市中有所斬獲的投資人,最好學習如何應付下一波不理性的行為。投資人需要解毒劑,在我看來量化就是解毒劑,如果你依據量化結果行事,雖然不見得會躍升為聰明人,但至少不會淪落成瘋子。
從總體來說,量化不必很複雜。就是所有公開上市股票的市值,占全國產值的比重,也就是占GNP的比重。這項比率有若干的限制,無法把你需要知道的東西統統說出來,儘管如此,它很可能是在任何時點評估價值的最佳單一標準。
巴菲特說:「假如上述比重關係跌到70%或80%,這時候買進股票可能獲利頗豐。假如該比率接近200%,就像1999年和2000年部分時間一樣,這時買股票就是引火上身了。」
時間回到2009年一月底,該股票總市值占GNP的比重為75%,這種回歸理性的變化並沒有令巴菲特驚訝,他告訴《財富雜誌》該比率的下滑使他想起葛拉漢對股市的一句評論:「短期來看,股市是投票機,但長期來看它是體重計。」
巴菲特不僅在理論上支持這張圖表呈現的訊號,而且身體力行,他在2008年10月17日發行的《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很久以來他個人手中(除了波克夏股票之外)並無持股,只擁有美國公債,可是現在他已經開始進場買美國企業股票。
結語
那到底巴菲特指標美國股票總市值占GNP比率70%或80%,適不適合預估台股呢?因為巴菲特指是利用美國歷史數據資料量化的結果,並不是量化台灣歷史數據資料。
我們回到2009年,台灣當時的GNP為12,895,087(單位:百萬元),2009年1月21日台灣的總市值為108,398.13(單位:億元)。所以巴菲特指標為108,398.13*100(乘上100為單位調整)/12,895,087 = 0.84,即 84%。所以巴菲特指標若要適用在台股,比率或許80%~90%較適當些。
台灣主計預估2013年的GNP為15,230,965(單位:百萬元),目前2013年10月11日台灣的總市值為235,522.63(單位:億元)。巴菲特指標為235,522.63*100(乘上100為單位調整)/15,230,965 = 1.54,即 154%。
若以主計預估2013年的GDP為14,771,415(單位:百萬元)重新計算。巴菲特指標為235,522.63*100(乘上100為單位調整)/14,771,415 = 1.59,即 159%。一樣明顯偏高。
但我個人覺得台股並不需要計算巴菲特指標,因為只要直接觀察台股指數目前的位置就可以了,因為台股加權指數計算的方式跟美國不同(每當台灣上市公司除權息時,台股指數都會向下修正幾百點),如下圖1987年~2013年的台股指數走勢圖,很容易知道當指數來到9,000點以上是高檔區,股市的風險較高;同樣的指數跌到5,000以下時是低檔區,股市風險較低。
所以以目前台股指數為8,374 (2013-10-17),若是投資人買的是台股指數型基金(如台灣50ETF),則上檔的空間有限。若買的是個股則不一定,個股股價高低,較關乎於個體經濟,要看公司是否更賺錢而定。
在《散戶投資正典》書裡有是到,每個國家的市值對GDP比率都有很大的差異。跨國企業也許把總部設在某一國家,但業務遍及全球。隨著國際貿易不斷擴大,公司市值和該公司總部所在國GDP的關係脫鉤,也不令人意外,像香港上市的股票市值占該地GDP的600%以上,而德國的比率只有53%(2007年2月7日之數據)。各國數值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各國在企業負債、上市公司的比例以及企業國際化的程度有極大的差異所致。
※有關台股計算巴菲特指標資料的取得,請參考:六個 I(尋找下一支飆股)文章中的說明。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上、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下
更多總經分析的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總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