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為何巴菲特不投資科技股?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2014-03-28 05:28:02 

硅谷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日前在Twitter發推,駁斥巴菲特對比特幣持懷疑態度的觀點。安德森在Twitter消息中甚至暗示,由於不了解技術,這個白人老頭兒浪費了大把的投資機會。

作為BI網站的投資人,安德森非常睿智,因此發表這樣的言論或許只是為了調侃,而不是侮辱巴菲特。不過安德森的評論也引發了關於比特幣問題的大討論,巴菲特對此問題的態度(早已在網絡泡沫盛行時期便已傳遞的非常清楚)就是他不會對自己不了解的技術進行投資。

科技精英們可能會把巴菲特的話理解為,他缺少理解技術所需的經驗和頭腦。不過在BI首席執行官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看來,「我不了解」是典型的巴菲特式謙遜且充滿智慧的答覆。因為巴菲特當年曾過,「你們所有人都瘋狂買入網絡股,那麼你們一定比我聰明,因為我一股也沒買!」

換句話,巴菲特在上世紀90年代對他需要了解的所有技術都非常清楚,而當時所有的科技投資人都已完全瘋狂。

同樣的,布洛吉特也猜測巴菲特對比特幣問題已了然於胸。在巴菲特本月初把比特幣定義為「海市蜃樓」時,這並不是因為他過於呆笨,不理解比特幣,而是因為他完全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理解比特幣粉絲想象中的比特幣所擁有的內在價值。

做出這樣的講話,並不意味巴菲特認為比特幣的價格將出現崩潰,或是投機比特幣的人都是白痴。這僅僅意味巴菲特不認為比特幣擁有任何內在價值。順便提一下,在這一點上他是對的。比特幣沒有任何內在價值。它既可以以0.01美元交易,也可以以100萬美元交易。

對於巴菲特通常為何不會對科技公司進行投資,這位投資大師曾在1999年進行過詳細的解釋。當時,地球上近乎所有的投資人都認為完全瘋了的人是巴菲特。

在1999年11月《財富》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巴菲特相近的解釋了他為何不對「創新」進行投資的原因。

答案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1. 科技企業相對有限的壽命和競爭優勢的可防禦性(微軟在上世紀90年代末構築起來的全球壟斷地位的「護城河」,在進入21世紀後並無法幫助到這家公司。)
  2. 提前識別為數不多的贏家的困難性,以及以合理的價格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

誠然,你們能夠把這種解釋描述為巴菲特「不了解技術。」但是更準確的法,應當是不了解的不是技術,而是其他投資人將願意為技術支付什麼樣的價格。

以下為股神在1999年11月發表在《財富》雜誌中的節選內容:

不過我還是建議你回過頭來看看過去世紀初曾經改變整過國家的產業——汽車業與航空業,先汽車業,這裏有一頁(70頁當中的一頁)美國汽車與卡車製造業者的名單,總計約二千多家的業者,其中有一家姑且叫波克夏汽車,另一家叫奧瑪哈汽車,當時若你具有足夠的見識,你一定會我們的未來在這裏,但時至今日,看看這些公司經過多年的競爭廝殺后,卻僅存三家公司,所以這是一個對美國影響深遠的一個產業,也是對所有投資人影響深遠的一個產業(雖然與當初預期的完全不同)。

你可以很容易就體會到汽車業的重要性,卻很難從他身上賺到錢,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時在這種革命性的產業反而比較容易找出輸家,比如以這個Case來,馬匹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坦白我很惋惜為何我的老爸當初沒有看空馬匹,因為當時在內布拉斯加州我們很容易就可以靠買賣馬匹來圖利。

美國馬匹數量
1900年:21,000,000
1998年:5,000,000

另外一個本世紀革命性的產業就是航空業,一個讓投資人想到其美麗遠景便口水直流的新興業,為此我特地跑去找當初所有的飛機製造商的資料,發現在1919到1939年間,大約有三百家公司之多,但到現在可能只剩幾家還能茍延殘喘,這裏有最近二十年宣告破的129家航空公司名單,大陸航空甚至聰明到名列該名單兩次,截至1992年止,所有航空公司的合併淨利是零,沒錯連一毛錢也沒賺過,我在想假設當初萊特兄弟的小鷹號頭一次起飛時我也在其上,我一定會設法將他弄下來,我覺得卡爾.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傷害可能還遠不及萊特兄弟,對於其他深深改變美國人生活但對投資人卻沒啥好處的輝煌產業,諸如收音機與電視等,我不再贅述,不過我倒是要下一個結論,那就是投資的要旨不在於評估這個產業對社會有多大的影響,或是他有多少的成長性,而在於個別公司有多少的競爭優勢,且更重要的這種優勢能維持多久!!

一種具有重重保護的產品或服務才能真正為投資人帶來甜美的果實。

最後我不免想到17年後的人們會是個怎樣的狀況,或許經過17年的摧殘,屆時他們的心情又會跌到谷底,不過還好那應該只是因為當初他們期望太高而引發的失望所致,企業實質的獲利應該會比表面上看起來好很多,而其所創造的財富將會平靜的流入每一個美國家庭,使得他們能夠享有比今天更好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