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揭秘連巴菲特都敬佩的「股神」:沃爾特.施洛斯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和訊網) 2014-11-29  14:06 

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1916-2012)。他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巴菲特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工作將近十年。

巴菲特2006年致股東信,專門重點講到沃爾特.施洛斯:最後我想談談我在華爾街的一位老朋友,沃爾特.施洛斯,他去年已經90歲高齡。從1956年至2002年,他的投資都非常成功,而且除非他的基金賺錢,否則他一分錢手續費也不收。walter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商學院。他只有1間辦公室,直到2002年才擴到4間。他沒有秘書,事實上沒有任何員工,只有他的兒子幫他。

我第一次向公眾推薦沃爾特.施洛斯是在1984年,那時主流商學院盛行「市場有效理論」,即認為股票價格不會明顯被錯估,所以僅僅利用公開資訊,投資者無法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無數本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而另一邊沃爾特卻繼續用事實說話——跑贏大盤。市場有效理論反而幫助了沃爾特,就像如果你從事航運業,而你的競爭對手都被教育說,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從這個角度講,對沃爾特的投資者來講,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件好事。

巴菲特在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這樣形容沃爾特.施洛斯: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著名價值投資機構tweedy browne的christopher browne在被問及應該如何挑選基金經理的時候,也提到了沃爾特.施洛斯的例子:我記得幾年前,沃爾特.施洛斯到我辦公室來,給我一張單子,上面寫著40年的投資記錄和年復合收益率20%。他是獨一無二的,我還記得當時把這個commit給我的投委會,告訴他們,即使10年前我們遇到沃爾特.施洛斯,他很可能也不符合我們對基金經理所謂「標準」,那意味著我們錯過了後面十年年復合增長10%的機會。walter當時已經超過70歲,而且他手下沒有任何人,連電腦都沒有,唯一的參考資料還是每次從我這裡借的value line雜誌。

1998年沃爾特.施洛斯參加了jim grant投資論壇,演講題目是「我的華爾街六十五年」。在那次演講中,沃爾特給大家介紹了他眼中的「價值投資之父」 葛拉漢。葛拉漢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聰明的他將自己的理念應用於投資,他定下的規矩是,有回報他要擷取50%,而出現損失,他也會承擔50%。不過,1929年的市場也讓他損失慘重,投資者紛紛贖回。1946年,graham-newman基金成立10年,表現一直很好。主要原因是葛拉漢二戰前買入很多規模和盈利一般的二線公司,這些公司不用繳納超額盈利稅,因此戰後反而經營和股價都表現很好。

兩個小例子可以看出葛拉漢的原則性:
  1. 曾經有人給他推薦未來業績很看好的公司,他說這不是我們的風格。他所倡導的價值投資並不是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盈利和增長。哪怕機會再確定,他也不會買。
  2. 價值發現。二戰前,市場熱捧波音公司,認為其前景巨大;二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公司沒有前途,於是葛拉漢得以在20元股價買入(當時賬面價值為40美元)。

當時沒有多少人會專門在股價跌時買入,葛拉漢已經在這樣做了,不過他不願意用逆向投資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在買入價值。所以你要教育你的投資人,除了浮盈,也要習慣浮虧,而且越跌越買。

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 line雜誌,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清單」,找到理想標的後買入一些(股價較帳面價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後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自立門戶後,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難怪,forbes雜志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談「簡單」的價值投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

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1916-2012)。他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巴菲特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工作將近十年 。

Q:你和巴菲特等人都曾師從葛拉漢,今天你們也成為非常成功的投資人,你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A:都不抽煙,呵呵。我想我們都很理性(rational),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很情緒化。當然,巴菲特是這方面做得更極致些。而且我們都很誠實,我們知道有些人賺了很多錢,但別人並不願意投錢給他們,因為他們人品有問題。

Q:tweedy browne偏定量,而巴菲特偏定性,你呢?
A:我不是很擅長判斷「人」,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我會從公司是否願意分紅,來判斷管理層是否為股東利益著想。因為我們很小,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懡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更容易些。

Q:買賣原則?
A:不要著急賣。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因為已經漲了50%,別人勸你要鎖定利潤,你不要急著賣。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到股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

Q:你自己經歷了很多次經濟衰退(18次),還包括二戰後的市場,歷史在重復,還是你也在改變?
A:市場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些股票跌去50-60%,而有些股票創了新高。人們總喜歡買入表現很好的公司,而不喜歡那些表現糟糕的公司。有些人也許在想,如果我現在賣掉這些差的公司,還可以抵消一些要繳納的盈利稅,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賣股票,所以股價總是會比「應該」跌得更多。

以前的價值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麼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願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重要。

Q:你的投資很分散,這是為什麼?
A: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裡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並不知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Q:很多人由於貪婪,撐不了你這麼久,你的秘訣是什麼?
A:很多人本不應該來這個市場,由於貪婪,才有他們的出現。我們有自己的潛在買入名單,當這個名單由50只減少到3只,我知道市場很危險了,也沒有那麼便宜了,於是是時候徹底撤出了。再說市場幾十年前哪有那麼多cfa.

Q:給年輕人什麼忠告?
A: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麼,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