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用本益比衡量時,看的是日後成長值得開價多少,以及過去其他投資人付出多少代價(例如每股盈餘的多少倍)。本益比雖是單一面向的量值,但毫無疑問地,是最廣為用來評判股價划算程度的指標。不過在我看來,一家企業的本益比與預期每股盈餘成長率的關係,意義則遠遠高出許多,我稱之為「本益成長比」。就我所知,本益成長比是頭一個系統性分析這項重要關係的方法,而且我有信心,這是一個絕佳的投資工具。
計算本益成長比時,是把股票的預估本益比,除以估計未來每股盈餘成長率。例如一家每年成長12%的企業,預估本益比為12,本益成長比就等於1.0 (12÷12)。如果成長性更看好,來到24%,本益成長比便等於0.5 (12÷24) ,但若前㬌不佳,只剩下6%,本益成長比則是2.0 (12÷6)。
本益成長比高於1的股票通常不需要關注;而本益成長比落在1左右則可考慮;若低於1很多,才值得下功夫檢視一番,思考是否適合出手買進。
買進一支本益成長比為0.5,本益比為12,每年預期每股盈餘成長24%的股票,隔年即使交出差強人意的利潤,但由於評價倍數低,相較原始預測和大盤來說,已算廉價,股價也不致於大跌。
換成上漲的部分,故事就精採多了。假設購入時每股盈餘為10元,股價為120元,本益比便為12。若試想最保守、預測勉強達標的情境,即每股盈餘增加24%,從10元成長到12.4元。如此一來在12倍本益比下,股價會上漲24%,來到148.8 (12×12.4)。不僅如此,市場屆時很有可能發現這檔股票被低估,投資人也開始意識到本益比不該只有這樣,以致於發布業績的當週,本益比輕鬆攀上18倍。
據此,股價會漲到223.2元 (18×12.4),對照當初120元的買價,便足足賺了103.2元,其中每股盈餘增長的利得僅28.8元 (12×2.4),其他74.4元要歸功本益比的市況改變。持有低本益比的投資人心中念茲在茲的,就是這市況改變的機會。
低本益成長比最適合搭配本益比落在12到20,及每股盈餘成長率介於15%到25%之間的股票;有些最棒的交易則發生在年成長25%、本益比15倍,也就是本益成長比為0.6的標的。話說回來,雖然成長率50%而本益比30倍的股票本益成長比也是0.6,但差別是50%的增長率不太可能長期出現。
記得我曾經評估Laura Ashley這間公司因為前瞻本益比34實在太高,雖然成長率69.7%也非常高,但事後證明我大錯特錯,股價照樣從130便士漲到212便士。許多投資人,可能沒排除本益比極高的個股,或者本益比分界設得較高;自成體系是大工程。手握天文數字本益比的股票,我會渾身不對勁,所以通常早早淘汰,我自知有時錯過上好的投資機會,但堅持原則讓我比較安心。
我說過自己相當偏好市值小的公司【請參考:市值—股價的重量】,為了解釋這件事,我用了「大象不會跳舞」來比喻;我也挑選便宜的好貨下手,這決定預估本益比【又稱前瞻本益比,請參考:低本益比的力量】和成長預測。理想的情況下,預估本益比要落後成長率一大截。例如,本益比15倍的公司,年成長率如果有30%,便可說極為誘人;但如果只有5%,就相當倒人胃口。若15倍本益比搭配30%年成長率,本益成長比便是賞心悅目的0.5;但同樣的本益比搭配5%年成長率,本益成長比則變成大而不當的3.0。
投資低本益成長比時,其它的注意事項如下:
- 個股的看好度判斷無關緊要(因為是預估)。投資是門看平均的技藝,且不時會出現意外。
- 多樣持股以分散風險很重要。雞蛋若放在同一個籃子,儘管你心知肚明,低本益成長比股很可能出現轉機,但你也不知道是何時;不管你心底多麼想,千萬別孤注一擲。
- 後來公布的財報數字不如預期,預估的每股盈餘成長從47%腰斬到25%,但若你當時買進的本益比夠低,還是可帶來安全邊際,因為25%成長率仍屬佳作且高於均數不少。(但你投資當時的預估本益比很高時,則否)
- 低本益成長比陷入低潮的期間,可能會發生在多頭市場接近尾聲時。屆時表現好的成長股一路領先,價位逼近歷史高點;在空頭突然來襲時,投資人便常常陷入恐慌,拋售仍獲利的部位,以免損失擴大,此時不難想見低本益成長比股在空頭市場時的短期表現不佳。
結語
此書作者吉姆‧史萊特,其實有說明如何評估前瞻本益比,採用的方法是「十二個月移動窗口」,但由於前提是要參考法人的預估值。但這個方法可能不適用於台股,主要原因在台股中法人的預估值可能會錯得很離譜【請參考:用EPS反推營收之合理性】。還有我成長力資料中的「合理成長價格」就是利用本益成長比的方法推算出來的,請參考:成長分析—尋找飆股,計算合理成長價格(散戶兵法—祖魯法則)。
今年我投資特別保守(只要我預估的前瞻本益比偏高的,我就不追了),原因是台股已9千多點,美國又不知何時宣布升息,如同上述的第4點,有點擔心台股多頭市場是否接近尾聲?
※參考資料:超越祖魯法則
※更多的基本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