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時間和遠見:政客們的短視近利(超簡單經濟學)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其實並非難以理解,但卻很容易被我們所忽略,尤其在夾雜著政治和媒體所用的那種難以理解的修辭時,就格外容易受到輕忽。每一個選民和每一個政治人物,卻會藉由選票影響經濟政策,我們究竟要做個學養豐富和有見地的人,還是人云亦云且不學無術的牆頭草,即是出版這本書的用意。本篇只介紹「時間和遠見:政客們的短視近利」。

政治學和經濟學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面對時間。即使許多政府官員短視近利,目光從未超越下次選舉,但在官員所強加的法律和政策下,飽受痛苦的個別公民仍能洞燭機先,察覺出許多法律和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可能迥異於原先的意圖。

原因是在經濟學中,未來的影響會在「現值」的概念下加以預估。比方說,當稅率提高10%時,有人即假定稅收亦會同步增加10%。但事實是,會有更的多人選擇落跑,不再繼續留在賦稅沉重的管轄區域,或是減少購買賦稅沉重的商品,所以政府收到的錢會遠低於當初的預期。

相反的,當聯邦政府在1997年把資本利得的稅率由28%降到20%時,大家就認為來自於資本利得稅的收入一定會低於1996年課徵到的450億美元,以及在稅率降低之前對未來四年所預計課徵到的2090億美元。但事實上卻不然,稅收在資本利得稅率降低後反而上升,課到的資本利得稅在四年後高達3720億美元。

人們會針對更有利的投資前景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加他們的投資,如此一來,20%的新稅率就會導致人們增加其投資,而來自於這些投資的報酬,要遠比28%的舊稅率下的稅收為多。比方說,投資者如今不會把他們的錢投資於免稅的市府公債,而是會發現,如果投資在具有更高報酬率的實質財貨或勞務上,會更有利可圖,因為較低的稅率會使他們的稅後報酬變得更多。

雖然「加稅」或「減稅」是政治上常用的手段,媒體在這方面的報導也十分尋常,但這仍會模糊稅率和稅收之間的重要差異。政府可以改變稅率,但大眾對這些變革的反應卻可能導致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因此,關於「五千億美元節稅方案」或「七千億美元增稅方案」等建議,則完全有誤導大眾之嫌,因為政府所能制定的僅為稅率的改變而已,至於其實際的影響卻只有在事實發生後才能判定。

總之,人類是具有遠見的,無論是地主、領取救濟金的母親、投資大眾、納稅人或其他任何人皆然。可是著手推動其政策的政府往往十分天真,以為只會發生當初他們所預期的效應,殊不知到最後卻發現眼鏡碎了一地,因為人民在面對這些政策時,會以圖利自己或保護自己的方式加以反應。而且這些政策產生的幅作用,至於結果更會與當初的預期迥然不同。

無論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通常會從為政者所宣稱的目標,而非以它們所創造的誘因這種角度加以討論。對許多人來說,這或許只是短視近利所導致,但對學有專精的政客來說,他們僅看到下一次選舉。

此一事實乃意味,任何被選民所廣泛接受的目標,都有可能讓政客得到選票,但長期影響卻往往來得太遠,以致無法在政治上找到其關聯性,而且所消逝的時間也可能使得原因和效應在缺乏精密複雜的分析下,難以證實兩者的關係。當然,大多數選民都無法(或不願意)從事那種精密複雜的分析工作。

結語
此書作者的見解,也正在台灣上演。三年前,總統馬英九連任成功,任命劉憶如擔任財政部長,以公平正義的名義,提案課徵證所稅。

(中央社記者邱柏勝台北17日電)發稿時間:2015/11/17 16:05
根據金管會統計,自證所稅復徵議題再起後,2012年及2013年資本市場平均成交日均值減少為957億元,衰退幅度近3成;每季交易金額5億元以上的大額交易自然人人數,由2012年第1季的1188人,開始明顯減少,截至今年第3季,僅剩648人。

此外,根據財政部統計處統計,2012年證所稅爭議再起後,台股量能明顯萎縮,2012年至2014年的證交稅收,分別僅719億元、714億元、887億元,比2012年前3年的平均千億元稅收明顯短少。然而,證所稅復徵後,2013、2014年分別只有26億、38億元稅收。

在國家整體稅收不增反減,券商、散戶罵聲不斷,大戶持續出走的情況下,國民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日前坦言,證所稅是個錯誤的政策,理應廢除;立法院今天上午三讀通過廢除證所稅。

話說,證所稅的廢除,並不是政客忽然佛心來了,而是選舉又要到了。

但話又說回來,那些政客也我們選出來的。柯文哲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思想文化能改變國家,國家之力量在國民全體,有什麼樣的國民就出現什麼樣政府與總統,『所以馬英九是大家的共業』,引起與會者大笑。」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總經分析的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總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