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國,如果控制了一家保險公司,就有了在投資市場上縱橫捭闔的資格。這些市場上新來的「野蠻人」,以高成本保單的銷售收入為基礎,撬動多層槓桿,激進收購上市公司股權,一再舉牌,不惜發動敵意收購——這一系列操作模式已不鮮見,在近日寶能係爭奪万科控股權一役中更表現得淋漓盡致。
巴菲特做得,我就做不得?
的確,儘管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公司名義負債率極低,但巴菲特是用槓桿的。
近年對巴菲特投資業績的研究顯示,巴菲特的投資秘訣由三部分組成:
- 投資於估值便宜的藍籌股。
- 長期投資。
- 用槓桿。
這套策略可以用來解釋巴菲特幾乎全部的超額表現。《巴菲特的阿爾法》作者估計,巴菲特大約用了1.6倍的槓桿。
問題在於,這個秘訣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是不能共存的。用了槓桿,你就很難長期投資,波動一大,槓桿就會要了你的命。
所以,巴菲特真正的秘密,是找到了一條既能用槓桿又能做長期投資的路。
這條路通過保險公司。
波克夏旗下擁有多家財險、車險和再保險公司,先收保費,將來再作賠付,等於是向投保人融資。
用保險公司來加槓桿,在國內資本市場上激進開疆拓士的新玩家們,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不過,他們與巴菲特的相似之處,也到此為止。
其實,巴菲特用保險公司加槓桿這件事,從來不是秘密。在2010年度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又一次重述了其基本邏輯:
「保險公司先收後付,使得我們持有大量的浮存金;浮存金理論上最終要支付給投保人,但在這期間可以用於投資。」
「如果保費收入高於承保成本,那麼,在投資收益之外,我們還獲得承保利潤,等於是免費,甚至是人家付費,讓我們運用這筆浮存金。」
但是,不要想得太美。
對保費的激烈競爭,使得全行業處於承保虧損狀態同,這一虧損實際上是保險業為獲得浮存金運用權而付出的成本,看起來不算太高,但在出現災難時,一年的承保虧損足以吃掉多年的浮存金投資收益。
巴菲特秘訣中的秘訣在於,始終以極低的成本獲得浮存金。從1967年到2010年,波克夏旗下公司管理的浮存金總額從6700萬美元增至620億美元,在近七年中全部獲得承保利潤。這意味著巴菲特運用620億美元浮存金,幾乎沒有成本。
全行業承保虧損而巴菲特承保有利潤。憑什麼?
巴菲特多年前就作出決斷,旗下保險公司拼成本控制不拼保費規模。寧可規模上不去,也要追求承保利潤,至少要把承保虧損壓到最低。在保險業務的規模與利潤之間,巴菲特要後者。他相信,只有保險業務本身可長期持續,才能夠利用其帶來的槓桿作長期投資,而這是他投資秘訣的最核心的要害。
幾十年下來,巴菲特達到了這個目標。波克夏旗下保險公司管理的浮存金長期平均成本約2.2%,比同期美國國債發債成本還要低3個百分點。
既有業內最低的資金成本,還能保持適度的保費規模增長,之所以做得到,巴菲特說,感謝優秀的管理團隊。
巴菲特能放槓桿做長期投資,還能持續擴大保費規模,歸根到底,是因為作為其投資鏈條的基石,他的保險公司的業務,長期來看,績效做到了業內翹楚。
與巴菲特相比,新玩家寶能們處處都不一樣。
- 為保費收入快速增長,不惜付出遠高於同業的實際成本。巴菲特不會這樣做。
- 以保費為起點,連環撬動槓桿,層層加碼,最終的真實槓桿率高得驚人。巴菲特不會這樣做。
- 在公開市場上發動惡意收購。巴菲特不會這樣做。
巴菲特不做,並不一定就不能做。只是投資者要明白,兩者同是用保險公司放槓桿,風險大小相去完全不可以道理計。
巴菲特放槓桿,但是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最高潮時,除了美聯儲,巴菲特擁有可與最後貸款人比擬的超級地位,隻手向高盛注入百億美元,向市場提供關鍵的流動性和信心支持。
中國玩家們也用保險公司放槓桿,想想看,如果危機來臨,他們是會站到最後還是會第一個倒下?
同樣是放槓桿,一個穩如泰山,一個危如累卵,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
PS. (星島日報報道)
美國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旗艦波克夏公司,據報進一步減持慕尼黑再保險的持股,由9.7%減至4.6%,反映股神正在檢討再保險行業的吸引力。
工商時報 2015年10月01日 04:09 記者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5月巴菲特在柏克夏海瑟威的年度股東大會表示:「再保險業的前景展望轉趨惡化,但我們卻無能為力,未來10年再保險產業的展望將不如過去30年強勁。」
由於新進的再保險業者大幅壓低保費,讓保費降至合理水準之下,柏克夏海瑟威自2010年起開始限制自家的再保險業務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