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後記,踏上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旅程(巴菲特勝券在握的12個原則)

海格斯壯1994年撰寫的《值得長抱的股票巴菲特是這麼挑的》(原書名:《勝券在握》)全球銷售超過百萬冊。十年後,他再度出版《巴菲特勝券在握的12個原則》,更精進地持續研究與觀察巴菲特,並將這十年間巴菲特在市場上的投資狀況收錄書中。本篇只介紹「後記,踏上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旅程」。

距我初讀波克夏年報,整整二十個年頭過去了,當時第一次閱讀的情況,現在依然歷歷在目。報告的第一頁內容便是向波克夏公司的股東致意,巴菲特說明公司的主要事業原則;他寫道:「我們的長期經濟目標是讓每股的內含價值有最大的年回報率。我們比較希望是以直接持有幾家不同的事業群方式,帶進現金並持續賺到高於平均的資本報酬率。」

他並承諾,「我們會據實以告,強調我們在估算企業價值時的基本重點及特定考量。我們的準則是告訴大家『若我是股東就會想知道』的商業事實。」接下來的十四頁巴菲特陳述波克夏主要控股公司,包括內布拉斯加家具廣場、《水牛城晚報》、時思糖果店以及GEICO等。如其承諾,巴菲特接著說出所有這些企業我想知道的經濟狀況或其他事實。

巴菲特列出波克夏旗下保險公司投資持有的普通股組合,我馬上折服巴菲特能如數家珍地前後穿插解說組合中的股票,以及波克夏主要持股公司的企業特質。他就好像把股票分析與企業分析說成根本同一回事。

真的讀完後,我像是上了分析股票的課程,了解股票是企業的「部分持有權利益」,但卻未意識到把這兩者合起來分析是最重要的。當我研究價值線報告時,只看到會計數字與財務比率;而我在讀波克夏的報告時我看到的是事業,有產品、有顧客。我看到經濟狀況與現金收益,看到競爭對手以及資本支出。

也許我在分析價值線報告時就該看出這些,但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就是與讀波克夏年報不同。當我往下讀這份報告時,對我仍充滿神秘的整個投資世界開始豁然開朗。那個晚上靈光乍現,巴菲特讓我看清楚投資的內在本質。

我成立的基金卻失敗了,到底出了什麼事?
我分析了那段時期的投資組合以及股市時,發現兩件重要但互不關聯的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失敗:
  1. 在我成立基金時,我買的多半為「波克夏型」的股票如報紙、飲料公司以及非耐久消費性事業,還有幾家特別挑出的金融服務公司。但那些公司雖然在80年代盈餘持續兩位數字成長,但我買的在90年代未卻只剩個位數成長。當一家公司成長腳步放慢後,內在價值的折扣就小了,想再靠投資它而獲得超過平均水準的大幅獲利可能沒機會了。
  2. 如果第一個因素是這些組合中的公司成長趨緩,第二個理由就是投資組合外的狀況也變了。在基金買的公司成長變慢同時,某些科技公司的經濟則快速成長,如電信、軟體以及網路服務等。我很快地發現,我基金內公司的經濟狀況遠不如這些新興而強大的科技公司。

1997年,我的基金要做個了斷。如果我持續投資傳統巴菲特型的股票,我大概只有平庸的成效,那這時基金存在又有什麼意義?我的客戶還不如去買指數型基金。當年我初入李格.梅森公司時,有幸結識比爾.米勒,他邀請我帶著基金加入李格.梅森資本管理公司。他說:「讓我做給你看該怎麼做。」

米勒投資決策的重心是要了解公司的企業模式。是什麼東西在創造價值?公司如何賺進現金?公司可以賺進多少現金,又預期有多大的成長率?公司的資本報酬率如何?如果它的獲利大於資本成本,公司的價值就在增加。如果獲利率低於資本成本,公司的價值就在遞減。

儘管米勒的基金組合不同於巴菲特的波克夏投資組合,但兩人都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投資。唯一不同是米勒決定要把投資哲學用在新經濟事業,這些事業快速主宰了全球的經濟領域。他已連續四年打敗市場頻頻得分,在投資圈風光一時。

我之前經營基金時犯的第一個思考錯誤,就是誤以為巴菲特不持有高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當然就不值得分析。是的,這些新興事業的經濟風險都比巴菲特已持有的公司高。汽水、刮鬍刀、地毯以及家具的經濟狀況要比電腦軟體、電信和網路容易預測多了。

但「難以預測」並非「無法分析」。科技公司經濟狀況比非耐久財消費性產品事業多變,但對這類企業深入研究仍可讓我們找出一系列有價值的可能目標。守住巴菲特模式,只要我們能對公司價值給予相當安全空間,就可買進這些有潛力發揮價值創造能力的公司。

也就是說巴菲特不只是靠低價選股,而是靠創造價值的主力來自公司盈餘以及公司賺進高於平均的資金獲利能力。而這投資法適用於所有的事業,不論是哪一種產業,不管市值大小或哪地的公司。

結語
大家都知道,在校求學時,成績要進步,最好請教成績好的同學,問他平時如何準備功課,或是向他借筆記。而不是考試時坐在他旁邊,想抄他寫的答案。

但在投資上,許多投資人卻選擇後者,看看哪有明牌可買。

巴菲特接受CNBC採訪時如是說:「投資者不要以為照抄他的投資選擇,或者模仿其他著名投資人,就可以簡單致富。我甚至從來都不會建議他們根據我們的行為做出決定。如果他們真的想要獲得波克夏那樣的業績,就該買進波克夏股票。」

上述的文章讓我想到要提醒讀者一件事情:我的價值線資料成長力資料,只幫你做到股票分析的功課,所以不要只看到那些資料的會計數字與財務比率,應該多Google了解一下企業是做些什麼?你應該要把企業分析和股票分析合而為一。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