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保單健檢(錢難賺:保險別亂買)

第一本教你保險買對、買夠、買好的實務指導書,從家庭的角度去談保險, 人生中,扛不起來的部份,才需要保險!本篇只介紹「保單健檢」。

你的保單買對了嗎?以下5步驟的保單健檢,讓你看出是否買對保險及調整保單的方向:

步驟1:保對人嗎?
很多家庭會幫每個成員買保險,認為如此安排,「防護網」才夠周延。但是當預算有限時,應該優先把預算放在家計負擔者的身上,譬如雙薪家庭,父母是最需要被保障的對象,也就是「被保人」,至於小孩、祖父母都是行有餘力時再考慮。

因為家計負擔者萬一罹病、傷殘甚至身故,而家庭儲蓄又很有限時的話,眼前的各項開銷,很快就會繳不出來,未來的夢想目標也難以持續。因此,第一步確認「死、病、殘」相關險種的「被保人」,是否集中在家計負擔者。

步驟2:保對險種嗎?
每個險種都有特定的保障功能,壽險是保障死亡的風險;意外險(傷害險)是保障殘廢的風險;醫療險是保障疾病的風險;年金險則是保障長壽風險。

譬如小張是單身貴族,已經扛起孝養父母的責任,父母自己也沒有儲備太多老本,小張才需要買一份定期壽險(因死亡後父母沒人供養)。如果小張的雙親已有足夠的儲蓄養老,小張此時最需要保障的是殘廢風險、醫療風險,而不是死亡風險。

因為一旦小張發生傷殘,父母既要照顧已失去工作能力、甚至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張,再多的儲蓄也會被拖垮,因此小張應優先買自己意外險、殘廢險與醫療險。

步驟3:哪裡可擠出錢來?
若發現「保不對人」或「保不對險種」,接下來就要檢視哪些保單能夠「擠」出錢來?

最能「擠」出錢的保單就是「生死合險」:養老險、儲蓄險、還本險。「生死合險」保費往往是單純死亡險保費的數十倍,保戶只要將生死合險改成死亡險,就能在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擠」出一大筆新保費,將風險缺口補上。

步驟4:縮短保障期限
如果既有的保單沒有「生死合險」的話,可以接著考慮縮短保障期限。保戶會有的另一種迷思是,希望一種商品能夠從「搖籃」照顧到「墳墓」,但是期待保障的時間越長,要支付的保費也會越高。

譬如同樣是1千萬元的死亡保障,如果是30歲男性,20期的定期壽險、與終身壽險(繳費20年期),年繳保費分別約為3萬多元與30萬元,前者保費只有後者的1/10。

因為中年之後,子女逐漸走人社會、房貸也繳清了,家計負擔者其實已不需要死亡保障了。也就是死亡保障只是階段性的需求(有房貸、孩子小時),在人生責任高峰期,用便宜的20~30年期的定期壽險來補足缺口,等到重擔減輕,壽險功能也可以功成身退,因此預算有限時,應該優先考慮定期壽險。

如果沒有投保終身壽險,接著可以考慮縮短保障期限,譬如30年定期壽險,改成20年定期壽險:保額1千萬元,30年期的年繳保費要47,000元,20年期只要 33,000元。如果是1年期的定期壽險,年繳保費只要 17,200元(自費費率,保費會逐年上調)。

同樣的像是終身型醫療險,中年前可先用便宜許多的「一般醫療險」(保費不到終身型的2成),中年後行有餘力,再購買終身醫療險。

步驟5:縮減重複保障額度
防癌險和住院醫療險、或重大疾病險都有住院保障,此時就可以調降防癌險的住院保障額度。譬如原先防癌險的住院日額為每日3,000元,可以考慮調降1,200元。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買重疾險與防癌險,因為前者也會提供羅癌的一次性給付,後者就可考慮縮減。

結語
記得別問保險業務員你應該要買什麼,而要問的是自己。

記得我剛入職場時,認識了一個很有良心保險業務員(當時我跟她沒有利益衝突,她的業務是團保,不是個人),當時我問她我需要買保險嗎?她說,我單身沒小孩要養也沒有房貸,其實只要加入公司的團保就足夠了,加上年紀輕,有健保即可。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