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政策
想象你面對下列兩個並發的決策,先看一下這兩個決定的選項,然後做出你的選擇。
決定(1)請選擇:
A. 確定得到240元。
B. 25%的機率贏得1,000元,75%機率什麼都沒有。
決定(2)請選擇:
C. 確定輸750元。
D. 75%的機率輸1,000元,25%機率什麼都沒有。
這兩個選擇問題在展望理論的歷史中占很重要的位置。關於理性,它現在有新的事情要告訴我們。當你在看前面兩個問題時,你一開始對確定的事情(A和C)的反應是喜歡A,厭惡C。你對「確定得到」和「確定輸掉」的情緒反應是系統一的自動反應。
大部分人的選擇會和系統一的預測一樣,決定(1)選擇A,決定(2)選擇D。這一套選項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有關人類理性的局限性:我們在「得」時規避風險,在「失」時會尋求風險。
山謬森的問題
20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山謬森有一次問他的朋友山姆會不會接受一個丟銅板的賭局,輸了賠100元或贏了拿200元。他的朋友回答說:「我不會去賭,因為我覺得輸100元的感覺比贏200元來得強,但是我會應你的邀請來賭,假如你能答應我讓我丟一百次銅板。」
除非你是決策理論家,你才會像山謬森的朋友有同樣的直覺:玩一個高賭注高風險的賭局很多次,就會降低主觀的風險。山謬森發現他朋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就去分析他。他證明在一些非常特定的情況下,拒絕單一賭局的人也應該拒絕很多次賭局,才會達到最大效用。
山謬森並沒有在意他的證明導致一個違反普通常識的結論:幾百次的賭局是很吸引人的,沒有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人會拒絕。羅賓和瑟勒指出:「玩一百次輸贏機率各是50:50,輸了賠100元,或贏了拿200元的賭注,預期收入有5,000元,只有1/2,300的機會輸錢,1/62,000的機會輸1,000元以上」。
窄框與廣框的投資者
瑟勒談到有一次他與一間大公司25個部門的高階經理人討論決策制定。他問這些經理人一個問題:假如有同樣的機率,會輸掉很大一筆他們手上保管的資本,或贏得雙倍的錢,他們會冒這個風險嗎?結果沒有一個主管願意去冒險,瑟勒於是轉向這個公司的執行長,問他同樣的問題,執行長毫不猶疑地回答:「我要他們全部都去接受這個風險」。在那個談話的情境下,執行長很自然地採取「廣框」的政策,把25個賭局統統包括進來,就像山姆面對100個銅板的拋擲一樣,他可以相信統計的合計去減少整體的風險。
讀者接下來可能會問,「廣框」是什麼意思?其實投資者面臨有關風險的決策時,可利用兩個方式來建構投資決策:
- 窄框:分開來考慮的單個決定。
- 廣框:一個的綜合決定。
如同瑟勒提出的問題,廣框顯然優於窄框,的確,它在每一個需要沉思,一起考慮好幾個決策的案子中都是較好的(至少不會劣於窄框)。一個理性的人當然會選擇廣框,但是人類的天性是窄框的。
損失規避和窄框結合起來是一個很花錢的詛咒。個人投資者可以避免這個詛咒,達到廣框的情緒益處,同時也可以減少一直去看他們投資表現的頻率來節省時間和痛苦。密集去看每天投資波動會失去原有的立場,因為頻率高的小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會超越同樣頻率所帶來小贏的喜悅,個人投資者就會忘記當初投資者的初衷。
大概每三個月(一季)檢視一次投資表現就夠了,看季報甚至半年報的投資者不會一直接到壞消息,也比較不會那麼損失規避,他最後賺的錢反而比較多。假如你不知道每一張股票每一天的表現是如何,你就不會去操那個無用的心,若能在幾個週期內不改變你的立場(相當於投資的「牢套」)會增加你財務的表現。
說到風險政策,請思考下列問題:
- 告訴她像股票經紀人一樣的思考,你贏一些,你輸一些,它最後加總起來會成為你的投資組合。
- 我決定只要每一季去評估一下投資組合即可,我對損失有太大的厭惡,使我不能看著每天起伏的價格做出理性的判斷。
- 我們每一個執行長在他們的領域中都是損失規避的,這非常自然,但是這結果卻造成組織保守,沒有去冒足夠的風險。
結語
因為投資「成長股」取決於你對未來盈餘的預估,但未來盈餘是個不確定的事情,誰也預測不準,所以失敗率相對比較高。所以你必定要是個「廣框」的投資人,才會堅持投資「成長股」。
彼得.林區也認為投資「成長股」的風險很高,但他曾經說過:「話雖如此,這種方式還是值得一試」,彼得.林區建議投資人試著買進被低估的成長股,因為被低估的成長股往往會是日後的飆股。彼得.林區說自己在投資上也曾犯一缸子的錯誤,你當然也不可能例外會評估錯誤,但彼得.林區接著補充說:「假如你手中的10支股票中,有3支是日後的大贏家,這三支股票的表現就能彌補你其中1、2支的損失,和6~7支表現平平的股票。」以他的觀點來說,也就是採用「廣框」的決策
其實我的「廣框」還要更「廣」,我之前文章已提過了【請參考:透視盈餘成長率】,我在這就不再重覆說明。
每年都有一部分的人會繼續訂閱我的資料,我也替他們感到高興,不是因為我的資料讓他們賺到錢,他們才繼續訂閱我的資料,我高興的是,他們也和我一樣成為「廣框」的投資者。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