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8日17:35:10 鼎實財富
在人們的腦海中,華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這兩個名字容易同他們的驚人投資回報記錄聯繫在一起—分別是每年24.7%和28.6%,就好像他們的投資才能是與生俱來的。然而沒有長時間的學習,他們剛一踏入基金管理領域就取得輝煌的成就是不可能的。文|馬克.泰爾,來源|摘自《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巴菲特的良好開端
與「老虎」伍茲相比,巴菲特起步還算晚的。直到11歲,他才購買了自己的第一支股票。5歲時,他做了自己的第一筆生意—在家門口擺了一個小攤,向過往行人出售Chiclets口香糖。後來他又擺了一個賣檸檬水的小攤,只不過這一次沒有擺在自家門口,而是擺在了一個朋友家的門口,因為他發現這裡的行人要多得多,顧客當然也就多了許多。6歲的時候,他從雜貨店那里以25美分的價格購買了6瓶裝的成箱可樂,然後挨家挨戶以每瓶5美分的價格賣掉這些可樂。
許多孩子送報紙或打其他零工是為了掙點零花錢,巴菲特不是。
在14歲的時候,巴菲特有好幾條送報路線,而且把它們組合成了一項業務。他每天要送500份報紙,但由於組織有方,他只需1小時15分鐘就能完成任務。為了提高收入,他還利用與顧客接觸的機會「慫恿」他們訂雜誌。單從送報上,他每月就能掙175美元,這對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他賺錢是為了存起它們,不是花掉它們。
他還有其他一些生意。他收集並出售舊高爾夫球—不是幾個,而是一次數百個。他和一個夥伴在一些理髮店裡放置了彈子球機,這讓他每星期入帳5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365美元),17歲時,他以1200美元的價格賣掉了這項業務。他甚至有一輛勞斯萊斯汽車的一半擁有權,這輛車以每天35美元的價格出租。
這些生意比起今天的波克夏公司最小的收購目標來說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少年時期的經商體驗使巴菲特對商業有了一種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僅憑讀書或聽課是得不到的。
事實上,在華頓商學院(巴菲特在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之前就讀的學校)時,19歲的巴菲特曾「厚顏無恥地說他比教授們懂得多」。根據他的一名同班同學所說:「華倫得出結論說,他在華頓什麼也學不到,他是對的」。
巴菲特還迷上了股票,經常去父親的經紀行,有時候還幫著往黑板上抄股價。他還開始畫股價走勢圖,試圖破譯它們的規律。11歲時,他第一次進入股市,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該股很快就跌到了27美元。巴菲特堅持到底,最後每股賺了5美元。此後,這隻股票一路飆升到了200美元。
其他孩子在課餘喜歡打球或閱讀報紙的體育版,但放學後的巴菲特喜歡琢磨股價表或閱讀《華爾街日報》。他的高中老師甚至從他那裡尋求投資建議。
儘管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股市,他的投資業績卻並不理想。他竭盡所能—「我收集圖表,讀所有的技術資料,還打聽小道消息。」他後來回憶說。但所有方法都不怎麼管用。他既沒有計劃也沒有系統……直到碰上了班傑明.葛拉漢。
當他於195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去聽班傑明.葛拉漢的證券分析課時,只有20歲。但他已經是個老練的投資者了。他已經犯過很多錯誤,有過很多經驗教訓,經歷了大多數人直到三四十歲才會經歷的事情……
他已經閱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商業和投資著作—總共超過100本。
他已經嘗試(並拋棄)了各種各樣的投資方法,包括看圖表和聽「熱點消息(明牌)」。
作為一個20歲的小伙子,他已經積累了非同尋常的豐富的商業經驗,而且已經展示出了他的商業才能。
時至今日,複利的魔力和他的這種非凡的良好開端不知道已經給他帶來了多少億美元。
巴菲特的導師
在接下來的6年中,巴菲特從葛拉漢那裡學到了他能學到的所有東西。首先,他在讀書期間獲得了葛拉漢到那時為止所給過的唯一一個「A+」成績;然後,他在1954~1956年間效力於葛拉漢的基金管理公司葛拉漢–紐曼公司,接受了進一步鍛煉。
但巴菲特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勢頭……
巴菲特做任何事情都比葛拉漢快。葛拉漢能在快速瀏覽列著一欄欄數據的一頁文件後挑出一個錯誤,這令職員們吃驚。然而,巴菲特比他還要快。傑里.紐曼(JerryNewman)的兒子霍華德.紐曼(HowardNewman,葛拉漢-紐曼公司的合夥人)也在這家公司工作,他說:「華倫才華橫溢,而且謙虛謹慎。他是葛拉漢的學生,但比葛拉漢更出色。」
巴菲特很快就運用了他所學到的東西。
當他在195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時,他手頭有在少年經商實踐中積攢下來的9800美元。當他於1956年離開紐約前往奧馬哈開始管理他自己的基金時,他已經把這些錢變成了14萬美元(幾乎相當於今天的100萬美元!)—也就是說他的投資年復利超過50%。
他已經確定了他的投資哲學,發展了他的投資系統,並成功地檢驗了這個系統。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錢來得容易嗎?
如果你認為你可以隨便找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不經任何特殊訓練就可以與「老虎」伍茲較量一番,每個人都會嘲笑你的想法。只有瘋子才會相信一個從沒打過網球的人能在溫布爾登大賽中擊敗安德烈.阿加西。哪一個腦子正常的人會向邁克.泰森發起挑戰,指望自己熬過15秒鐘?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認為他們只要開個經紀人帳戶,投入5000美元,就能獲得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那樣高的回報呢?
因為他們認為投資是致富的捷徑,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和學習。七種致命投資理念中的每一種都暗含著這種錯誤的想法。而某些十足的業餘投資者幸運地在網絡繁榮這樣的狂熱期中撈了一把,又支持了這樣的想法。
即便是像華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這樣的投資大師也曾(無意中)助長過這種想法,因為他們曾說過:「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找到幾家你能以適當的價格買下來的好公司,並堅持投資它們。」
市場確實沒有進入障礙。你不需要擁有任何肢體技能,不需要像頂尖運動員和音樂會上的鋼琴家那樣從進入幼兒園就開始訓練。而且每一本投資書籍和CNBC上的每一個發言者都把投資說得無比簡單。
投資確實簡單—如果你已經擁有了無意識能力的話。但要想達到這種境界,你必須先「交學費」。
巴菲特和索羅斯最初都沒想「交學費」。但當他們在實踐中犯了錯誤,然後分析錯誤,從錯誤中學習時,他們正是在「交學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所遭受的損失是他們對長期成功的「投資」。
經受賠錢的痛苦是經驗積累的重要環節。對這樣的損失做何反應是決定一個投資者最終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為了成功,巴菲特和索羅斯都已竭盡全力。他們願意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多努力一些」。一個錯誤或一筆損失不會動搖他們對自己的信心。他們不會感情用事。用巴菲特的話說:「一支股票並不知道誰擁有它。在它起起落落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但股票沒有這樣的感覺。」
通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感覺控制了自己的命運。他們從不責備市場或經紀人。他們賠錢是因為他們做錯了某些事情—所以補救措施也在他們的控制之下。
不能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做出反應的投資者,不會有足夠的耐心去「交學費」。
這簡單得令人震驚
就像任何一位某方面的專家一樣,投資大師已經交了學費,練就了一種非凡技能,有些人把這種技能看作「一種第六感,他們知道一支股票就要變化… …那是一種本能。他們只憑感覺。」
這就像索羅斯一背痛就知道投資組合有問題,而巴菲特能預見一家企業10年或20年以後的樣子一樣。或者投資大師的內心深處會有一種聲音:「這是谷底!」不管是什麼,這樣的感覺是多年來儲存在投資大師潛意識中的豐富經驗的精神表達。
這就是大師級人物做任何事情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的原因。
在達到無意識能力境界之前,巴菲特不可能在短短幾分鐘之內決定購買一家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索羅斯也不可能像在1992年做空英鎊那樣在一種貨幣上持有如此龐大的頭寸。事實上,在1985年《廣場協議》問世之前,索羅斯的外匯交易是賠錢的。
但在某種程度上,索羅斯和巴菲特越來越高超的技能被他們所投出的巨額資金掩蓋了。由於兩人手頭掌握著數十億而不是數百萬美元,只有真正的投資「大象」才能對他們的淨資產產生一點有意義的影響。
儘管預期利潤率極高的「大象級」投資機會對他們來說寥寥無幾,但對較小的投資者來說,這樣的機會是數之不盡的。在20世紀70年代末,與妻子分居後手頭拮据的巴菲特就證明了這一點。
儘管他當時有1.4億美元的財產,但那全是波克夏公司的股票。他拒絕賣掉他的「藝術品」的哪怕一股股票,當然也不會為了支付房租而宣布分紅。
於是他開始用他的私人賬戶購買股票:
「那簡單得幾乎令人震驚」,波克夏的一名職員說:「他分析了他要尋找的目標。突然之間,他就有錢了……」根據經紀人阿特.羅塞爾(ArtRowsell)所說:「華倫就像玩賓果遊戲一樣賺了300萬美元。」
如果一個投資者認為他要做的只是尋找「聖杯」、正確的公式、看圖表的秘訣或某個能告訴他做什麼和何時做的大師,那麼他永遠也不會擁有像華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這樣的技能。
交學費可能是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巴菲特和索羅斯都用了幾乎20年才完成這個過程,但他們是以一種非系統化的方式走過這段路的。
與他們不同的是,你現在知道你必須從頭開始學習。因此,相比通過反複試錯才掌握了專家技能的投資大師來說,你有一種不可估量的巨大優勢。
PS. 如同此篇文章作者所說的,投資也是需要繳學費和練習,只是你的學費是繳給了市場(虧損)還是先去買書(就像我的部落格不報明牌,只介紹我看過的書)。
這也是我開放我的資料給讀者訂閱的原因,我的資料集結了許多投資大師的精華。我希望我的讀者能學習這些投資技巧,戒掉找明牌的習慣。如同上述文章提到的「他分析了他要尋找的目標。突然之間,他就有錢了……」。我也是這樣的,我也是分析了我資料中尋找的目標,突然之間,我就有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