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是我之前介紹過的「牛頓、達爾文與投資股票」第二版。這絕對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選股的書,但對於投資你將會有嶄新的思考方式!本篇只介紹「短視損失規避」。
投資人必須接受的是,往往無法察覺到自己正在做出壞決策。——羅伯特.海格斯壯
1963年,蕯謬爾森問他的同事願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場賭局:下注者有50%的機會贏得兩百元,而50%機會輸掉一百元。他的同事婉拒了,但接著說,他願意賭一百次,條件是他不需要知道每一次的開盤結果。這個反向建議讓賽勒和本納茨靈光一閃。
只要符合兩大條件,蕯謬爾森的同事就願意下賭注——延長這場遊戲的時程,同時減少觀看結果的頻率。把這樣的觀察挪到投資領域,塞勒和本納茨做出了以下的推論:投資者持有資產的時間越長,該資產就變得更具吸引力,前提是避免經常對該投資項目進行評估。
如果你不是每天檢查你的投資組合,就不需要為每天的價格波動而焦慮;持有越久,就越不需要面對市場的無常變化,你的投資選擇看起來也就更具吸引力。換言之,損失規避以及頻繁的評估週期,是投資者不願承擔持股風險的兩大因素。塞勒和本納茨借用了醫學名詞,提出「短視損失規避」的概念,指的是投資者的損失規避以及評估投資項目的頻繁度兩者結合在一起的行為。
頻繁進出是投資人的殺手
在我看來,投資者無法在股市獲利,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短視損失規避。我投身投資領域的28年來,親眼目賭投資者、投資組合經理、投資顧問,以及大型機構基金的董事會成員如何艱難地面對損失(損失規避),而頻頻披露損失則會讓他們更痛苦(短視損失規避)。極小部分優秀的人能夠克服這個情緒重擔。
華倫.巴菲特是個有能力控制短視損失規避傾向的人,因而也成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投資人。舉例來說,巴菲特知道只要他的公司持續穩定獲利,他的投資就會有持續升高的價值。他不需要等待市場給他肯定,就如他常說的:「我不需要仰賴股票價格來得知我早已知道的價值。」
巴菲特也許讀過維加《困惑之惑》的第四原則:「心無畏懼地承受不幸的打擊,就像獅子對著轟隆雷聲回以吼叫,而不是像雌鹿一樣嚇得拔腿就跑。」
葛拉漢他警示我們,投資者對市場的上下波動必須要有所準備。他指的心理準備,同時也是財務上的準備——不僅理智上理解市場衰退的可能性,更要在下跌趨勢發生時讓自己的情緒能安然應對。該如何適當反應呢?在他看來,投資人只需要像個商人一樣——價格若沒吸引力?忽略就好了。
葛拉漢說:「當持有的股票正處於不合理的下跌走勢時,投資人如果讓自己驚慌失措或過度憂慮,他也就把基本的優勢糟蹋成劣勢。對這種人而言,如果他的股票在市場上不再有任何報價,他反而輕鬆了,因為他至少不需要因為別人的錯誤決策而承受精神磨難。」
網路是幫手還是原兇?
奧登和巴伯在《網際網路與投資者》提到:「網際網路為投資領域帶來改變,讓線上的投資者錯覺自己已經取得知識與控制力,因而可能加據投資者的過度自信。」他們進一步解釋:「當人們得到更多資訊作為他們預測或評估的基礎,對預測準確度的信心,往往比準確度本身提升得更快。」他們宣稱,資訊超載可導致知識錯覺。
還有一點:因為有了網路,投資者現在可以即時查看他們的部位。過去,投資者可能每天或每週看一次股票價格。現在,投資者透過線上交易,他們只要在電腦前,甚至走在路上滑一下智慧型手機,就可以即時檢視他們的投資組合。
回想賽勒和本納茨1995年那項提出「短視損失規避」概念的研究。他們發現,每小時評估一次股票的表現會為投資者帶來最糟糕的績效。可想而知,如今投資者每60秒檢查一次投資組合,短視規避將發揮多大的破壞效應。
結語
有讀者寫信問我,現在股市位階那麼高,若回檔該怎麼辦。我個人覺得大家可參考彼得.林區說的話,他說:「不論一天跌508點或108點,好公司最後總還是會成功,而平庸的公司會失敗,投資人的獲利則會因為投資不同企業而有所差異。」最佳例子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我一檔股票也沒賣,最後虧損的都漲回來了,也是因為我挑對了公司。
也就是說,只要你買進基本面好的公司,「時間複利」會站在你這邊【請參考:時間複利(老農夫的存股複利公式)】。
此書作者是羅伯特.海格斯壯,他的百萬冊暢銷鉅作即是《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但對我投資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卻不是那本暢銷名著,而是他的另一本《牛頓、達爾文與投資股票》,這本書也是我部落格介紹的第一本書,只是我介紹時此書已絕版,因為它並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選股的書,只建議大家應該採用查理.蒙格的方式,即是「多元思維框架」。
多年之後很高興他又出了第二版,此第二版並不是舊版重新再印,而是新添了不少的內容。這是一本可珍藏多年且不會退色的一本書。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