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知道
如果老師教學的核心只是讓學生「知道」,也就是知識、技巧或態度的傳授,這樣的教學其實價值不高,因為有很多替代方案都可以讓學生「知道」了。譬如看書、線上課程,或者只要有時間Google一下,無數的知識全都在你的眼前。
例如教「醫療與法律」的老師,如果只是在課堂上跟學員分享法律條文、醫療法規,還不如出作業讓學員在家自己研究,或是上網找醫療相關的法律知識,成果說不定和在課堂上學習大同小異。
第二層:得到
知道的東西不見得懂,也不見得會用。因此任何的知識、技巧或態度,都要從知道到理解才算是真的「得到」!想讓學生真的得到,老師可能要套上自己的經驗,依對象適當轉化知識,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代表的意義,並且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應用。
例如一位是急診醫師並且取得法律碩士學位的優秀講師,在醫療與法律的教學課堂上,會舉出許多實際的醫療個案,說明「民事」與「刑事」在這些個案中適用的狀況,即使在上完課很久之後,我仍然記得他特別強調「有無損害 vs. 有罪無罪」的重點。
他運用了個人經驗轉化相對枯燥的法律條文,讓學員不僅「知道」,而且真的「得到」,內化了知識內容,同時吸收到講師的寶貴經驗。
第三層:做到
一般而言,老師的教學若能從「知道」提升至「得到」的層次,就已經很厲害了。然而,職業選手有更高的自我要求:身為老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得到」,還要幫助學生現場「做到」!這就真的需要一些功力了。
若想讓學生「做到」,老師必須設計出一套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立馬展現剛剛才學到的知識、技巧或態度,然後再由老師當場修正。只是設計一個切合主題的演練並不簡單,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想不想演練)、演練的主題(是否即時出題)、練習的難度(能不能演練出來)、時間規劃(有沒有充裕的時間演練)、甚至老師是不是有能力即席提供準確的指導與修正,這些都是問題。
因此要讓學生當場「做得到」、對講師而言絕對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也正是優秀講師的價值所在。
「知道」、「得到」、「做到」,三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好的老師或教練,不僅能讓學生「知道」「得到」,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你前面「做到」。也許一開始做得不夠好,但是老師可以允許學生犯錯,並且逐步修正改善。我認為這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
結語
記得我去年2018年開始開班授課時,因為那是我第一次上台當講師,除了顯得我很緊張之外,學員對我的評價還不錯,都認為我很用心在準備。
其實,去年我在規劃「選股的技術」課程時,雖然此書還並未出版,但我當時就是完全按照這三個層次去規劃的。例如:
- 第一層(知道):我會在課前一週寄「預習資料」給學員。因為上課時數有限,而書本上的知識,其實學員可以先在家裡預習,那課堂就可以著重在觀念上。我覺得傳授正確的觀念很重要,有許多投資人並不是知識懂得不多,而是方向錯誤了。如同巴菲特所說的:「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是沒有意義的。」
- 第二層(得到):若你去學大數據分析理論,卻沒有大數據資料,將來也沒用。學習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我是以一百多檔的台股上市櫃公司財務資料當做講義,我覺得傳授實務經驗,會比單單傳授理論知識還要好得多。而我提供的資料還能直接進行操作投資,即達到所謂的學以致用。
- 第三層(做到):我們不是讀了游泳的書才學會游泳的,所以如同此書作者所說的「練習」是一件重要的事。這也是為什麼我的課程會設計課後作業的原因,我希望上過第1堂課後的學員,在第2堂課前時推薦一支股票給大家。然後我在課堂上再分析好壞,這樣子你就會知道你的盲點在哪(有些投資人常常會被爛股票所吸引,卻不自知)。
最後,我要提的一點是:只要每個學員都很認真看待課後作業這件事,其效果會是很驚人的,會讓你感覺置身在投資團隊中,課後還能滿載而歸(好股票)。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