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風險的態度從高點擺盪到低點,獲利或虧損的機會也會從高點擺盪到低點。當每件事情都很順利,而且資產價格高漲時,投資人往往會認為未來是美好的,風險就像是他們的朋友,而且獲利很容易達成。
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感覺,意味著風險趨避並沒有包含在價格裡,因此它們是危險的。投資人就在應該增加風險趨避程度的時候,變得願意承擔風險。而且當事件變糟時,投資人也有相同的狀況。他們認為市場就是會虧錢的地方,不惜一切代價要避開風險,而虧損很可能會讓人沮喪。
就像風險趨避不足使他們去推高股價,而且在高點買進(因為他們無法辨別出任何風險,所以幻想這是一個很容易賺錢的世界),現在他們會壓低股價,而且在低點賣出。與他們認為每件事都很好的時候相反,近期不愉快的經歷說服他們,投資界是一個他們不應該參與的高風險領域。結果,他們的風險趨避程度就從不足的狀態一路修正到過度的狀態,如下:
- 考量到他們最近的痛苦經歷與對未來發展的消極態度,他們提高謹慎。
- 因為他們現在把投資聯想到損失,而不是聯想到獲利,所以他們在投資過程開始強調避免進一步損失,而不是尋找機會。
- 他們確保自己的假設足夠保守,能夠排除所有潛在的失望結果,而且他們的懷疑態度達到極端。
- 他們發現無法找出能夠提供適當安全邊際的投資標的。
- 因為他們認為風險無所不在,所以即使風險溢酬再高,他們都認為不夠。
- 他們變得庸人自擾,就像承擔風險使他們成為高價購買資產的買家一樣,現在他們大叫要風險趨避,使他們成為在低點賣出的賣家,當然不是買家。
就像在高點會承擔無窮的風險,在低點時,風險是不存在的。這種消極的態度導致價格下跌到極端不可能出現虧損,而且可能帶來龐大的獲利。但是之前下跌的錐心之痛往往會增加風險趨避程度,而且就在價格(與風險)最低點時把投資人送出場外。
簡而言之,過度抱持承擔風險的心態會導致危險產生,而往過度風險趨避擺盪則會使市場下跌,創造一些最好的購買機會。理性投資人時時刻刻都要勤奮盡責,抱持懷疑態度,而且適當的風險趨避,同時要密切注意預期報酬比要彌補的風險還高的投資機會,這是理想狀況。
但是景氣好的時候,我們會聽到大多數人說:「風險?什麼風險?我看不到有哪個地方會出錯:看看事情會怎麼發展吧。而且無論如何,風險是我的朋友,如果我承擔更多風險,就有可能賺到更多錢。」然而景氣差的時候,他們轉向更簡單的說法:「我不在乎能否在市場上多賺賺一分錢,我只是不想再虧錢了。讓我出去!」
必須注意的是,由於理性、冷靜不帶情緒的投資人非常少,所以投資人整體來說很少可以在應對風險的態度上,或是在週期起伏或鐘擺擺盪的任何心態或情緒因素上達到平衡。在迫使必須謹慎的風險趨避意識與鼓動投資的承擔風險意識之間,他們往往無法維持一種健全的平衡:通常其中一方會有顯著優勢。貪婪與恐懼;多疑與輕信;有時只願意看到正向的事,與有時只看到負面的事,以及其他很多事情特別是如此。心態的週期充分證明,投資人花在快樂的中點的時間非常少。
世人應對風險態度的波動或反覆無常既是一些週期造成的結果,也是其他週期發生或惡化的原因。而且它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它似乎根植於大多數人的心態之中,使得當事情一帆風順時,他們會變得過於樂觀,願意承擔風險,而且在事情反轉變壞時,變得更為擔憂與風險趨避。那代表著他們在應該最謹慎的時候更願意買進,而且應該最積極的時候更不願意買進。優秀的投資人知道這點,而且致力於從事反向操作。
結語
必須注意的是,由於理性、冷靜不帶情緒的投資人非常少,所以投資人整體來說很少可以在應對風險的態度上,或是在週期起伏或鐘擺擺盪的任何心態或情緒因素上達到平衡。在迫使必須謹慎的風險趨避意識與鼓動投資的承擔風險意識之間,他們往往無法維持一種健全的平衡:通常其中一方會有顯著優勢。貪婪與恐懼;多疑與輕信;有時只願意看到正向的事,與有時只看到負面的事,以及其他很多事情特別是如此。心態的週期充分證明,投資人花在快樂的中點的時間非常少。
世人應對風險態度的波動或反覆無常既是一些週期造成的結果,也是其他週期發生或惡化的原因。而且它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它似乎根植於大多數人的心態之中,使得當事情一帆風順時,他們會變得過於樂觀,願意承擔風險,而且在事情反轉變壞時,變得更為擔憂與風險趨避。那代表著他們在應該最謹慎的時候更願意買進,而且應該最積極的時候更不願意買進。優秀的投資人知道這點,而且致力於從事反向操作。
結語
這次受到中美貿易大戰的影響,本人也犯了過於風險趨避。例如:我在2018年第1季財報公佈時,新增了一支股票優群(3217),當時我認為它基本面不錯,於是在39.9元的價位買進。但後來因為中美貿易大戰的影響,其股價一度下跌到26.9元。
我當時雖然套牢了,但還是想加碼,因為26.9元的價位實在太便宜了,從成長力資料顯示,優群(3217)第3季EPS就有2.79元,風險並不高。如下圖:但後來因為中美貿易大戰還不明確,我想多留一些現金,所以放棄了加碼,現在看來實在可惜。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