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創造出控制短視決策者的手段(精準決策)

「如何克服偏見,做出更好的決定?」「如何複製好的模型,持續做出精準且合理的決策?」貝澤曼和摩爾為這些問題,提供最佳解方。股神合夥人查理.蒙格推薦:「這是我讀過關於『管理決策』最有用的一本書!」。本篇只介紹「創造出控制短視決策者的手段」。

凱薩琳.L.米爾克曼、羅傑斯和麥斯.貝澤曼研究了影片出租業裡「想要」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衝突的時間要素。他們發現,當人們在線上電影出租網站上訂閱的影片要幾天後才能收到時,他們會更聚焦在他們認為自己應該看什麼。相較之下,收到電影以後,他們想要看的電影(如喜劇和動作片)會比「應該」看的電影,更有可能被放入DVD播放器。

結果,「應該」看的那些電影總是要在顧客家裡等上很久,才可能得到播放。基本上,當客戶針對未來做出決定時,他們會關注自己應該做的事。但是為當下做決定時,他們更有可能做他們想做的事。

同一組研究人員也研究了線上雜貨送貨服務(顧客線上訂購後,幾天內會收到物品)的訂購選擇。一般來說,當下單時間與要求送貨時間之間的差距越大時,顧客訂購「應該」的商品的比率就會高於「想要」的商品。

顯然,我們最關心當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因為那是我們實際經歷的事情。如果你非常想吃冰淇淋,你會現在就想得到,一刻也不想等,當然更不願意等上幾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時間偏好植根於生理。當我們想到立即獎勵時,大腦中的情緒中心就會被活化;當我們想到延遲獎勵時,最活躍的區域是更趨理性和反思性的前額葉皮質。

這種神經連結的結果是人們會過度重視現在的偏好,忽視了未來的痛苦和樂趣。我們經常做出與明確價值觀相矛盾的決策,而不是製定永續發展的策略。而內在欲望往往勝出,我們違背自己拿未來與未來世代折現。

創造出控制短視決策者的手段
湯瑪斯.克倫比、謝林和理查.塞勒等經濟學家認為,解決內在衝突的關鍵是,創造出控制短視決策者破壞性衝動的手段。因為「應該」自我是計畫者,它可以預先製定計畫來規範、吸收或控制「想要」自我。

例如,對於一個節食的人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找到愉快的健身方法,並確保當「想要」自我感到飢餓時,隨時可以獲得健康的食物。「應該」自我也要能預見到激情凌駕理性的情境,並完全避免這些狀況。

霍華德.瑞法建議質疑每個自我,以找出哪一個自我是錯的。也許「應該」自我可以質疑「想要」自我缺乏視野:忽視決策長期影響所造成的危險。另一方面,「想要」自我可以協助「應該」自我闡明一些在其正式分析時忽視的難以言喻的感受。

結語
這也是我平常不太看盤的主要原因,因為太常看盤,情緒上容易受到動物本能所驅使,讓你買進「想要」的股票,那些都是短期決策的思維。除非你改追蹤股票的基本面(每月營收和季報),這樣才能專注於長期決策思維,買進「應該」的股票。

如同此書作所說的:「『應該』自我是計畫者,它可以預先製定計畫來規範、吸收或控制「想要」自我。」而一般散戶投資績效會不好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應該』的股票買太少,『想要』的股票買太多。」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