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成長與價值(第四類投資模式)

作者保羅.亞佐巴帝,將行為金融的概念應用在技術分析的三個關鍵技巧上:極端研究、趨勢研究、支撐和壓力。把握這三個關鍵技巧,可以觀察出長期的價格模式,從而制定有利可圖的交易或交易策略。本篇只介紹「成長與價值」。

成長型投資人尋找獲利成長比同業更加迅速的企業。一般經常提到的是獲利成長率在15%至30%之間。成長類股通常本益比較高、股價走勢波動比較大、風險更高。另一方面,價值型投資人則是要撿便宜,價值類股的本益比通常比較低,而且現金流量通常還不錯,但獲利成長幅度有限,因此通常是為了多分配一點股利。

從成長型和價值型投資人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假設認為,成長型投資人會比較樂觀,而價值型投資人則屬悲觀派。不過也有一些專家說剛好相反,成長型投資人比較悲觀,因為他們認為獲利成長不容易,所以才要花時間尋找,也願意為這種股票付出高價。相反的,價值型投資人則是樂觀派,相信優良企業都可以賺到錢,所以他們專注於尋找股價合理的公司。

當然,這也是分類造成的問題之一。同樣一個投資決策,也會有成長與價值的兩個方面。我們必須估算公司未來的盈餘和現金流量,預測公司的成長態勢。我們要考慮未來的盈餘,就必須考慮其他許多重要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股價和各種有形及無形的資產和負債,這一些都包含在我們稱之為「公司」的法定權利和義務裡頭。

以合適股價買進,可能是投資決策最重要的一點。各位買進股票,取得那家公司的資產和負債,你們的未來的生命線就是跟公司綁在一起,今天的投資關係到明天的收獲。所以,我們既要尋求獲利成長,也不能忽略資產價值;關注資產價值,也不可忽視獲利成長。這兩套方法是分進合擊齊頭並進的。

這種投資的實用方法,結合成長型與價值型評估,成為一般所謂的「GARP」方法,意思是:股價合理的成長類股(growth-at-a-reasonable-price)。最有名的「GARP」策略大概就是「PEG」系統,這是本益比(price to earnings ratio;P/E)和盈餘成長率(G)做比較的方法。

假設A股的本益比為20,預估獲利成長率為每年10%,那麼它的「PEG」值為2,這就是比本益比20、預估獲利成長率20%的股票還要貴,後者的「PEG」值等於1。「PEG」系統到最後會讓投資人不買進「PEG」值大於1的股票。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投資策略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之上,我們在評估及分類投資策略時,應該意識到這些重點。我們常常把相同的事物做不同的分類,或者是有些看似不同的策略,其實是出自相同的行為概念。

結語
我原本早期也是一位價值型投資人,但我在2011年就開始把「PEG」系統用於台股中,我使用的「PEG」值是小於0.66。因為我的想法和此書作者一樣,我個人覺得「PEG」系統在評估成長股時,概念上和評估價值股並無不同。

例如,我在投資課程研討會上有提到,如下:
一般投資人,若要評估一檔股票的合理價格,會用「合理本益比」去乘「每股盈餘」,公式如下:

合理價格=合理本益比×每股盈餘

而彼得.林區認為成長股的「合理本益比」=「盈餘成長率」,所以我們可以把「盈餘成長率」替換「合理本益比」代入上述的公式中,如下:

合理價格=盈餘成長率×每股盈餘×0.66

多乘上0.66,你可以想像成跟價值分析一樣,也就是打個折,預留安全邊際。而這個式子,跟之前推導的「PEG」一模一樣,你是不是一下子就背起來了。

各位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其實評估成長股和評估價值股,原理雖不同,但精神是一樣的,就是評估一個相對較便宜的價格買進。如同蓋可保險資產配置長路易斯.辛普森所說的:

「價值型投資人可以是成長型投資人,因為可買進成長潛能高於平均水準的對象,也能夠買進企業價值被低估的對象。」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能從「價值型投資人」,輕鬆轉換成「成長型投資人」的主要原因。

PS. 想知道如何把「PEG」系統用於台股上的【請參考:盈餘成長投資法(汪汪理財專欄)】。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