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自由意志?(慣性思考大改造)

人類的感知系統是演化而來的產物,為了利於生存,感知經常抄捷徑,做出錯誤的結論。享譽全球的神經科學家透過書中的特殊編排、視錯覺圖與互動式實驗,從各個面向撼動感知的慣性,為讀者重塑一顆會轉彎的腦袋。本篇只介紹「自由意志?」。

神經科學史上最有名、最具爭議的實驗,是班傑明.利貝特在1980年代初所做的一項實驗。實驗內容非常簡單,受試者必須動一動自己的左手腕或右手腕。利貝特的實驗如下:

研究團隊先將電極固定在受試者的頭皮上,測量大腦的電活動,接著要求受試者動自己的左手腕或右手腕,但動之前,要在做決定的那個當下回報。回報的方式是透過一個精巧的碼表,那個裝置能以精確到毫秒的程度測量三件事:受試者的神經電訊號顯示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即「準備電位」、受試者有意識地做出決定的瞬間、受試者手腕實際做動作的瞬間。

結果如何?平均而言,受試者皮質的「準備電位」,比自我意識到要動的決定,早四百毫秒出現,接著後者又比實際動作早兩百毫秒。雖然這項研究發現感覺上直接了當,顯示出自然的「順序」,實驗背後的哲學意涵從當時到今日卻不斷掀起波瀾。

利貝特的詮釋是此一研究發現顯示,受試者有意識的決定是虛構出來的東西,那些根本不是決定……至少不是我們一般以為的那樣,因為受試者尚未意識到它們之前,它們就出現在大腦中。大腦特定網絡內的相關吸子狀態,搶先在有意識、名義上做決定的心智前出現,接著決定才出現在意識之中,假裝成手腕動作的成因。

言下之意,現在的決定,不一定屬於有意識的「主動意圖」,而是屬於決定著自動感知行為的神經過程。再繼續往下推論的話,自由意志不存在。如果這個結論正確,利貝特的實驗顯示人類是「終極的虛擬實境體驗」(自己的人生)的被動觀察者。

換句話說,利貝特的實驗顯示,我們不是自身命運的主人——我們只是看著命運發生,誤以為自己有主控權。然而,我們的確有自主的能力,只不過為了解如何行使自主能力,我們首先必須了解什麼人有可能自主。

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一直到二十世紀的維根斯坦,這是自古以來哲學思想家的傳統:哲學家質疑先前的假設(或是偏見、參考架構),加以闡揚、扭轉或試圖破壞,以新一套的假設取代,接著另一名哲學家以相同的方式,對新的假設做一樣的事。看似神祕的質疑法,一點都不神秘,不但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在力求明確萬靈丹答案的世界,也具備相當實際的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找回哲學的方法與做法。任何有創意的事物,最初都是來自這樣的哲學質疑,這也是為什麼在逐漸消失的學科中,哲學可能是最實用的一個。

人類這個物種,天生傾向於「看不見自身感知行為的成因」。這點是我們無法以不同方式看事情、無法跳脫無聊傳統觀點的最大障礙,我們看不見假設,它們也看不見我們。從宗教狂熱,一直到日常的偏執,這樣的盲目帶來太多破壞。除非你靠著假設自己對事情的「了解」可能有誤,找出心中看不見的假設。

總之,我們看到的東西,透露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選擇不去看的東西,則會塑造我們這個人。

結語
受試者皮質的「準備電位」,比自我意識到要動的決定早,應該是演化使然。畢竟自由意志固然重要,但早期人類生活環境險惡,在作決定之前,先收尋是否危險的資訊(關係生存),更加重要。

就像過馬路屬於自由意志,成人過馬路之前會先看左右有無來車,但年紀很小的小孩,過馬路常橫衝直撞。所以,如同此書作者的觀點,我們的自由意志也會受到之前先入為主的假設所左右。

而在做投資決策時,道理也是一樣的。就像,記得有一次我倒垃圾時,遇到附近的鄰居,她說買股票總是賠錢,問我看什麼電視財經節目比較好,我回答:「我已經很多年沒在看電視股票和財經節目了。」她則很驚訝的說:「不看財經節目,那要如何知道買些什麼股票呢?」

這也是我後來會開課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在投資的道路上,一開始也走錯路,後來看了很多書和試了很多方法,才摸索出正確的道路。我希望讀者不要和我一樣,經過多年才發現自己的錯誤。

如同巴菲特所說的:「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是沒有意義的。」只是有許多投資散戶並不知道他正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