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10×1不等於1×10(人性鍊金術)

薩特蘭根據30多年在行銷與廣告產業的實際經驗,歸納出一套破解人性行為的方法。他發現實際上人類做決策時常常靠的是心理邏輯,這套作業系統完全在潛意識層面運作,一旦破解潛意識的運作模式,就可以激發無窮的力量。本篇只介紹「10×1不等於1×10」。

1,000 個人同時做某件事的結果,就是不同於一個人做1,000次的結果。在這種時候,似乎經過演化的人類會比現代經濟學家更懂統計。例如,如果你給10個人各1,000萬英鎊,要他們玩1次俄羅斯輸盤,有可能會有兩、三個人感興趣;但如果是1億英鎊,但要連玩10次,就不會有人接受了。

如果今天我要開一間公司,寧可沒有數學家,也不想雇用二流的數學家。請記得,每次我們做加減乘除的時候,都會流失一些訊息,而且只要出現一個異常值,就可能讓我們對現實的了解大幅扭曲。就像比爾.蓋茲走進一座足球場,在場每個人的平均財富就會大漲100萬美元。

在數學上,10×1永遠都等於1×10,但現實生活鮮少如此。要一次騙過10個人並不難,但要騙一個人10次就難得多了。幾乎所有的定價模型都以為「10個人各買1次」和「1個人買10次」是一樣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接下來的例子,或許可以解釋最近亞馬遜為何要收購全食超市。

先讓我們回到前面那個懶惰的假設:10×1等於1×10。如果是10個人各要買一件東西,線上購物就很方便,如果是一個人要買10件東西,就不那麼方便了。如果想同時在線上買10種不同的東西,狀況就會讓人陷入一片混亂,送貨的時間分散在不同的4天,你得在家等人上門10次,而且總有某件包裏接不到。

相較之下,沃爾瑪常常被忽視的優點就浮現了:你可以自己去沃爾瑪,一次購入47種不同商品,自己搬回家就沒事了。亞馬遜的營運模式很適合將1件商品賣給47個人,卻很難向1個人賣出47件商品;這些模式都有個上限。

假設現在要找10個新人,你請10位同事每人找一個。顯然跟這些人都會想辦法找來他們認識最優秀的新人;這樣一來,跟一個同事找10個新人的效果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如果由一個人來找10個新人,從本能直覺上,就會比起只挑一個人的時候多元性更高。原因在於,只找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看的是必要性;要找10個人的時候,則會看互補性。

如果一次可以雇用10個人,我們就更敢冒險,裡面可能有一、兩個人不太行,身為主管的名聲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然而,如果你只雇用一個人,而這個人又是個爛員工,顯然你這個主管就有問題了。

在找房子這件事,也可以清楚看到這種多元性的機制。如果我給你一個預算,讓你找一間理想的房子,這時候任一個面向都不能有太明顯的缺點:不能太小、不能離工作地點太遠、不能太吵或太奇怪,最後也就會選到一間傳統的房子。

相較之下,如果我現在把預算加倍,要你買兩間房子,這時,你下的決策方式就會有所不同。你應該會挑出兩間截然不同、能互補的房子,或許是在城裡買一間公寓,而在鄉間買一間獨東別野。

如果你知道這些的道理,如果買房定出的條件和大多數人一樣,最後就得和大多數人一起搶某些房子。而且,另一方面我也意識到,如果能定出一套與眾不同的標準,應該就能找到某個被低估的物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裡,擁有(以及培養)一些古怪的口味會是件好事。

結語

投資策略也是一樣,把投資的資金配置在不同的10支好股(10×1)和只配置一檔好股10支(1×10),其投資績效必定不同。在投資上10×1是屬於廣框的投資策略, 而1×10是屬於集中式的投資策略。

像投資大師彼得.林區、葛拉漢,是採用廣框式(10×1);費雪、巴菲特是採用集中(1×10)。廣框投資策略優點是你不必10支全都看對,大部分評估對了,整體投資上就會賺錢,類似指數型的投資策略,著重的不是績效最大化而是安全;集中的投資策略的優點是可以讓你的績效最大化,但原則上你要評估的很準確,只要一評估錯,損失也會很慘重。

這兩種策略沒有一定誰比較好,而是要看投資人自己偏好哪一種。我個人的投資策略是採用廣框式,我在投資課堂上也是教授這種方式【請參考:『5好股』原則投資策略(汪汪理財專欄)】。

我會這樣教的目的是,其實巴菲特早期年輕的時候,採用的投資策略跟他的老師葛拉漢一樣,也是廣框式的,他後來經驗逐漸豐富成熟後,才改採集中。同樣的,我也希望學員剛開始採用廣框式,先著重本金的安全,等你經驗豐富些,再漸漸的往集中策略靠近,會比較好。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