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科學家經常思考人們一般想像不到的事情、解決人們一般處理不了的問題、把失敗翻轉為勝利,讓限制成為優勢。他們並非受盲目的信念驅使,而是一直在自我懷疑中前進。看完這本書,你並不會成為一位火箭科學家,但是你會知道如何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本篇只介紹「輸入比輸出重要」。
只注重成果會讓我們容易迷失方向,因為好的決策有可能導致壞的成果。如果使用結果論來看事情,將滿足於帶來好結果的壞決策,怪罪產生壞結果的好決策。有一則研究顯示,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教練在比賽失去一分後會重新調整陣容,贏了一分卻不會這麼做,但比分差距這麼小,並不能當做選手表現不佳的證據。
大部分的人都和美式足球教練一樣,將成功和失敗視為二元的結果。但是我們並不住在一個二元論的世界,成功和失敗的那條界線其實非常模糊。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詹姆斯.華生寫道:「失敗往往靠在偉大身邊漂浮著。」
於是,你的目標應該放在能掌握的變數上,也就是輸入的部分,而非輸出。你應該要問:「是什麼導致這次的失敗?」如果你的輸入因子需要調整,就應該調整它。但是這個問題仍不足夠,你應該還要再問:「這次的失敗中,有什麼是我做對的?」即使結果是負面的,你仍該保留那些品質良好的決策。
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執行長安迪.傑西如此說:「當我們要嘗試一個新計畫,會著眼在輸入的因子。」即便之後計畫是失敗的,還是可以將表現良好的保留下來,在未來的計畫中使用。
將焦點放在掌握的變數上,是所有曾獲得優異成就者共同的心態。業餘者總希望可以很快得分,期待得到短期的結果;職業玩家則希望在長期的遊戲中勝出,因此會著眼在自己能掌握的部分上,並花上數年使其臻於完美,卻不期待立即的回報。
這也就是為什麼網球選手莎拉波娃說,專注在結果是網球初學者犯下的最糟錯誤,而是該盡量將注意力集中在球上面。因為拿掉對於結果的執著,技術反而會更加進步。成功只是一種結果,而非一個目標。
如果你發現自己很討厭輸入階段需要做的事情,那麼你在追求的就可能是個錯誤的目標。當我們轉換心態,聚焦在自己能掌握的東西上,就能讓自己看見事物的內在價值,我們所做的努力也就成為我們得到的獎賞。
專注在輸入因子上還有另一個好處:能避免自己在追逐結果時,擺盪在過程中產生的悲痛和狂喜之間。相反地,你將著迷於不斷進行改善。
結語
有許多讀者都問過我一個問題,就是我投資的前置作業,做了哪些的功課?
其實,並不多。因為我平常不看盤、也不看財經節目和雜誌,就是只有看我寄給你們的資料,再加上查詢我要買進的公司未來展望是否很好,就這樣了。
我覺得如同上述文章作者所說的:「將焦點放在掌握的變數上,是所有曾獲得優異成就者共同的心態。」
之前,股市大跌超過一千多點時,我特別寫信提醒所有訂閱資料的讀者說:「多頭年年有,空頭不常來。」記得去年因為疫情而大跌的台股,別忘了逢低買進。而前陣子統計下來,我買股票的金額,就已經超過去年一年的總額了。
總之,最後提醒讀者,從長期來看,輸入比輸出重要。緊盯訂閱資料(掌握你能掌的變數),而不是股價。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