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教科書沒教的事(追求卓越)

本書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大公司執行長、商學院學生和全球商務人士必讀書籍,數十年來持續影響當今全球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思維。巴菲特說:「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無疑是有史以來關於如何建構高效組織方面,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書。」本篇只介紹「教科書沒教的事」。

數字化、理性精神的管理方針在商學院占據主導地位。理性管理方法告訴我們,經過良好培訓的專業經理人可以處理任何事務,追求所有決策都經過客觀分析的判斷。這種觀念看似正確,卻可能導致致命的危險,甚至可以說已經嚴重誤導我們。

然而,理性管理方法沒有告訴我們卓越企業的學習經驗,也沒有教我們重視顧客。它沒有讓我們的領導者明白,把普通人塑造成英雄和常勝軍有多麼重要,或者只要給員工一些發言權,我們就會強烈認同自己的工作。

理性管理方法不會告訴我們,為什麼自發性的品管比檢查人員的品管更有效,不會告訴我們要像呵護春天第一批嫩牙一樣培養一些產品擁護者。它沒有推動我們接受——甚至鼓勵,就像寶鹼那樣——內部產品線的競爭、重複,甚至產品之間的相互較勁。

理性管理方法不會要求我們在品質方面超支、顧客服務方面多下工夫、製造持久耐用的產品。如安東尼.艾索斯所說的,理性管理方法也沒有指出「優秀的經理人不僅創造金錢,也會為人們創造意義。」依照理性模式來管理,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東西。

我們還在念商學院的時候,實力最強的科系是財金系,大多數學生都有工程學位,量化方法的課程蓬勃發展,而許多人認為的「真實數據」唯有那些能用數字表示的事實。那是以前的年代,但現在的情況沒有多大變化。

確實,學會區分市場,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進行合理的現金流量預測,早已成為企業生存的重要步驟。可是如果本末倒置,著重分析技術卻忽略對產品的熱愛,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分析工具是用來輔助的,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但公司無法靠分析工具製造或銷售產品。

關於針對美國管理方式的批評大致分為五大類:

  1. 商學院的教育偏頗。
  2. 所謂的專業經理人缺乏正確觀念。
  3. 經理人本身對企業所做的事情沒有認同感。
  4. 經理人對下屬不夠關心。
  5. 管理高層和幕僚幹部關在他們自己的分析象牙塔中。

雖然傳統的商業理性主義似乎是當今商業發展的引擎,但它卻無法充分解釋卓越企業成功運作的原因。為什麼?它有哪些缺失?

首先,數字化和分析的部分本身存在保守偏見。降低成本成為首要任務,提高營收退居其次。這導致企業過度執著於成本,而非重視品質和價值;寧可把舊產品拿來修修補補,也不願研發新品或開發業務;想解決生產力問題,只會透過投資,而不是提振員工。

商業決策分析方法潛藏一個致命弱點,人們只會分析最容易分析的部分,為此投入更多的時間,結果或多或少忽略了其他部分。理性主義的方法讓原本應該充滿生機的環境失去了生命力。《哈潑時尚》雜誌總編輯劉易斯.拉帕姆說:

「賢者總是談論數字和重量——石油桶、貨幣供應——老是談論物質資源,鮮少談論人力資源;只關注事務,不關注人。這種普遍的偏頗現象,與社會重視機構而非個人的傾向不謀而合。」

海斯和亞伯那齊也說:「我們認為過去二十年來,美國管理者越來越仰賴那些注重分析的原則和方法,忽略了基於實際經驗的洞察力。由於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投資組合理論的分析公式使管理者在分配資源時更加謹慎。」

現今企業理性的崇高核心思想源自於科學管理。而實驗是科學的基本工具,實驗要成功,勢必得先經過許多的錯誤。不過,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過渡理性的企業家身上,即使是科學家也是。受人敬仰的科學史學家羅伯特.莫頓說:

「印刷出來的科學著作和實際的研究過程,兩者天差地別。這種差異有點類似講述科學方法的教科書和科學家實際思考、感受及進行研究的方式之間的區別。講述科學方法的書籍呈現出理想的模式,但這些井然條理、有規範的模式,並沒有重現科學家那種雜亂、隨機應變的真實作業情況。」

「科學論文呈現了一種完美無瑕的表象,但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反映出,實際探討過程充斥著直覺跳躍性、失敗的開始、出錯、結尾疏失、意外驚喜等。」

免疫學諾貝爾獎得主彼得.梅達華爵士斷然直言:「不要指望從科學『論文』中找到什麼,因為論文不僅隱匿其研究的推導過程,而且還積極誤導。」

卓越企業所選擇的應對方式是保持靈活,就像實施管理實驗一樣,組織不斷進行調整。「如果有問題,那就投入資源解決掉。」就這麼簡單。

也許,狹隘的理性主義最大缺陷不在於它本身,而是在於它導致我們對管理的思考方式嚴重失衡。史丹佛大學的組織心理學家哈羅德.萊維特認為:管理過程是由三個變數組成的互動流程:拓荒、決策和執行。理性模型的問題在於,它只處理中間要素——決策。

這三個類別顯然相互關聯,只強調其中一個特質而忽略其他兩個,都有風險。商業界充滿了許多渴望成為拓荒者的人——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藝術家。同樣,缺乏遠見的執行者也很多——只會妥協的推銷員。而過度強調決策的人也面臨本章討論的困境。

這一切的重點說明了,商業管理與拓荒、執行一樣,重要性絕對不下於決策。這些流程本質上不同,但彼此可以相輔相成,互相強化。就像優質的分析也有助於為企業指引正確的拓荒方向,並淘汰愚蠢的選擇方案。

結語

本篇提到的一個重點是,卓越企業其實做了許多「非理性」的努力,那些努力(特質)都是很難量化的(數字化),所以一般不常出現在企管的教科書裡。於是這本書把那些特質整理出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

其實,投資股票也一樣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像是上個月鄰居忽然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在投資股票上,都是參考理財書籍上的建議「集中投資」。但常常會碰到一個現象,就是他採取集中投資的股票都不漲,賣掉之後,股票就大漲特漲,非常苦腦。

我說這很正常,我以前也常遇到。只是我早已經換了個方式。就像去年2024年的投資課堂上,我分別推薦了百德(4563)和飛捷(6206)。其實,在我心理面是比較看好飛捷(6206)的。只是2024年起漲的卻是百德(4563),如下圖:


而我看好的飛捷(6206),2024年股價都沒什麼漲,直到2025年最近股價才飆漲起來,如下圖:


若是跟我一樣只看好飛捷(6206)的投資人,而單壓它的話(集中投資),可能會因為2024年投資報酬不佳(幾乎沒漲)就換股操作了。

而我的應變之道是,我放棄了「集中投資」,改採「分散投資」。所以,2024年我是分別買進百德(4563)和飛捷(6206)。也就是說,我不再單壓最看好的股票,而是最看好的、次看好的股票都買。

為什麼我要改成這麼做呢?因為2024年我會因為百德(4563)股價上漲,心情上比較開心,也比較願意繼續持有飛捷(6206)再等等看。

所以,理財教科書教我們的投資決策,總是說「集中投資」比較好(理性上)。但它是事後諸葛,投資有太多不確定性,不容易堅定的執行。再加上你可能也會看錯。

如同此篇文章所說的:「財經書籍呈現了一種完美無瑕的表象,但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反映出,實際探討過程充斥著直覺跳躍性、失敗的開始、出錯、結尾疏失、意外驚喜等。」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