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大公司執行長、商學院學生和全球商務人士必讀書籍,數十年來持續影響當今全球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思維。巴菲特說:「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無疑是有史以來關於如何建構高效組織方面,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書。」本篇只介紹「教科書沒教的事」。
數字化、理性精神的管理方針在商學院占據主導地位。理性管理方法告訴我們,經過良好培訓的專業經理人可以處理任何事務,追求所有決策都經過客觀分析的判斷。這種觀念看似正確,卻可能導致致命的危險,甚至可以說已經嚴重誤導我們。
然而,理性管理方法沒有告訴我們卓越企業的學習經驗,也沒有教我們重視顧客。它沒有讓我們的領導者明白,把普通人塑造成英雄和常勝軍有多麼重要,或者只要給員工一些發言權,我們就會強烈認同自己的工作。
理性管理方法不會告訴我們,為什麼自發性的品管比檢查人員的品管更有效,不會告訴我們要像呵護春天第一批嫩牙一樣培養一些產品擁護者。它沒有推動我們接受——甚至鼓勵,就像寶鹼那樣——內部產品線的競爭、重複,甚至產品之間的相互較勁。
理性管理方法不會要求我們在品質方面超支、顧客服務方面多下工夫、製造持久耐用的產品。如安東尼.艾索斯所說的,理性管理方法也沒有指出「優秀的經理人不僅創造金錢,也會為人們創造意義。」依照理性模式來管理,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東西。
我們還在念商學院的時候,實力最強的科系是財金系,大多數學生都有工程學位,量化方法的課程蓬勃發展,而許多人認為的「真實數據」唯有那些能用數字表示的事實。那是以前的年代,但現在的情況沒有多大變化。
確實,學會區分市場,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進行合理的現金流量預測,早已成為企業生存的重要步驟。可是如果本末倒置,著重分析技術卻忽略對產品的熱愛,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分析工具是用來輔助的,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但公司無法靠分析工具製造或銷售產品。
關於針對美國管理方式的批評大致分為五大類:
- 商學院的教育偏頗。
- 所謂的專業經理人缺乏正確觀念。
- 經理人本身對企業所做的事情沒有認同感。
- 經理人對下屬不夠關心。
- 管理高層和幕僚幹部關在他們自己的分析象牙塔中。
也許,狹隘的理性主義最大缺陷不在於它本身,而是在於它導致我們對管理的思考方式嚴重失衡。史丹佛大學的組織心理學家哈羅德.萊維特認為:管理過程是由三個變數組成的互動流程:拓荒、決策和執行。理性模型的問題在於,它只處理中間要素——決策。
這三個類別顯然相互關聯,只強調其中一個特質而忽略其他兩個,都有風險。商業界充滿了許多渴望成為拓荒者的人——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藝術家。同樣,缺乏遠見的執行者也很多——只會妥協的推銷員。而過度強調決策的人也面臨本章討論的困境。
這一切的重點說明了,商業管理與拓荒、執行一樣,重要性絕對不下於決策。這些流程本質上不同,但彼此可以相輔相成,互相強化。就像優質的分析也有助於為企業指引正確的拓荒方向,並淘汰愚蠢的選擇方案。
結語
本篇提到的一個重點是,卓越企業其實做了許多「非理性」的努力,那些努力(特質)都是很難量化的(數字化),所以一般不常出現在企管的教科書裡。於是這本書把那些特質整理出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
其實,投資股票也一樣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像是上個月鄰居忽然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在投資股票上,都是參考理財書籍上的建議「集中投資」。但常常會碰到一個現象,就是他採取集中投資的股票都不漲,賣掉之後,股票就大漲特漲,非常苦腦。
我說這很正常,我以前也常遇到。只是我早已經換了個方式。就像去年2024年的投資課堂上,我分別推薦了百德(4563)和飛捷(6206)。其實,在我心理面是比較看好飛捷(6206)的。只是2024年起漲的卻是百德(4563),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