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斯特是位擁有30餘年投資經驗的全職交易者,同時也是一名的禪僧。他結合了股市交易與禪學,領悟出如何運用禪宗智慧降低個人情緒的影響,培養冷靜及平和的心態,達成「少(交易)即是多(賺錢)」的獲利心法。既符合禪宗的智慧,也是一種更加理性的交易方式。本篇只介紹「不執著的交易策略——單純地觀察」。
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是成功交易的重要工作。要實現的關鍵就是能夠以最小的壓力在股票市場中交易。許多交易者所經歷的壓力和精神上的痛苦,是精通交易的最大障礙。將禪宗哲理應用於交易可以實現一件事,就是能夠以最小的壓力在股票市場中交易成功。
大多數交易者所經歷的精神痛苦通常歸因於想太多、對股價做出反應而不是回應,有時甚至於恐慌——這通常會導致過度交易。過度頻繁交易是績效不佳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這是交易者需要避免的錯誤。
禪師和經驗豐富的禪修者都認為,光是思考無法獲得終極知識和專業知識的。事實上,禪宗不鼓勵過度思考,而是鼓勵不執著於思考,以培養觀察能力。原因在於:「我是真的在看見正在發生的事情,還是只在看見我的思維讓我認為和感覺到的事情呢?」
我們可以透過禪宗增強這種認識,那就是不執著批判性思維,進而允許另一種觀點,這種觀點是不加評判地觀察。但我們都被教導要批判性思考,如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很可能對擴展思維的影響最為嚴重。這句話闡明智慧只存在批判性思維之中。
以下是典型交易者會出現的思維:
- 交易者對買進訊號猶豫不決,因為判斷價格為「太高」,於是告訴自己,若價格回調就會買入。
- 對第二次買進機會猶豫不決,因為價格正在下跌,判斷情況並貼上危險的標籤,認為股價會跌更多。
- 在趨勢過後才買進,因此降低了交易的潛在利潤。在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買入機會後,行動變得更恐懼,認為自己錯過了一筆好交易。因而給自己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籤。
- 因為股票上漲,所以感覺很好,交易正在賺錢。覺得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因為覺得自己勇敢和有韌性而感到自滿。
- 因為出現賣出訊號,所以感覺很差。只是處於收支平衡狀態,因為買得很晚,所以選擇不賣出,希望股價能回到之前的高點。
- 因為股票又漲了,所以感覺很好。慶幸自己沒有在之前賣出訊號出現時賣掉。
- 股價跳空下跌,遠低於賣出訊號。交易虧損,因為買得晚,也賣得晚,所以感到難以置信的壓力和沮喪。甚至現在才發現如果自己堅持當初的系統,對買進和賣出迅速採取行動,那麼交易就會小賺,而不是大賠。
我會分享這篇文章,主要是曾經有一位讀者問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如下:
案例,2021年台電說因為電網老舊,之後會計畫提出更換。
有可能情形為:
- 這是政府拋出的風向球,看社會大眾的反應,最後與論不佳作罷。
- 決定進行更換,後來發現預算不夠,決定喊卡或再議。
- 確定預算足夠,但在立法院沒有過關。
請問:
依您的經驗,看到相關的新聞後,如何判斷,這會是確定可行?
這位讀者會問這個問題,主要是我在2021年有買進中興電(1513)。我回答:「因為2021年台灣有發生大停電,台電有說因為電網老舊,之後會計畫提出更換。所以,我隨便google一下,就找到中興電。我也沒想太多,就買了。」
但並不是每次投資股票時,都不用想太多。關鍵是在你買進的價格要夠低,像我當時買進中興電才48.3元,本益比約為11~12倍,風險不高。於是才可以不用想太多就買了。目前中興電的股價為149.5元(2025-5-20)。
但若你買進的是「高本益比」的股票(風險高),這時可能就要多評估,多想一想了。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