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萬有理論(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火箭科學家經常思考人們一般想像不到的事情、解決人們一般處理不了的問題、把失敗翻轉為勝利,讓限制成為優勢。他們並非受盲目的信念驅使,而是一直在自我懷疑中前進。看完這本書,你並不會成為一位火箭科學家,但是你會知道如何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本篇只介紹「萬有理論」。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晚期,厭煩了必須使用兩套法則來解釋宇宙運作方式:相對論用來解釋非常巨大的物體,量子力學用來解釋非常微小的物體。他想要統一這份不和諧,並且創造出一套單一、協調且美妙的等式來統領這一切,「萬有理論」。

量子力學中所包含的不確定性,特別讓愛因斯坦困擾。科學作家巴格特解釋:「在量子物理學之前的物理,一直都是你做這一件事然後就會得出那一個結果,但是量子力學這個新理論卻告訴我們,當我們做了這一件事情,只會在某種特定機率下得到那一個結果。」

甚至在某些況下,我們會得到另一種結果。愛因斯坦自稱是統合性理論的狂熱支持者,他相信這樣的理論會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並且保證我們不會需要面對他所謂的「邪惡量子」。

不過,愛因斯坦越想伸手抓住統合性的理論,答案離他越遠。在追尋確定性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失去了想像的能力,也還遺失了那些在他早期作品中占有關鍵地位的開放性實驗思想。

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是人類永恆的追尋。我們都渴望絕對性,並習慣有動作就有反應,以及簡明的因果關係(如A一定八風吹不動地導致B)。在我們處理四捨五入,或在簡報上呈現資訊時,我們總希望變數能直接產生某個結果,中間不會有雜七雜八的東西跑來淌混水。

但在真實世界裡,事情有更多微妙之處。在愛因斯坦早年時期,經常使用「我覺得似乎如此」這類型的句子,來提出光是由光子所組成的;達爾文在介紹演化論時也用了「我認為」。

費曼解釋:「科學知識,其實是由確定性各異的說法集結而成——其中有些很不確定、有些幾乎能確定,但是沒有絕對確定的事情。」

當科學家發表一項聲明時,問題不在於這條聲明是正確或錯誤,而是它正確或錯誤的可能性有多少。對科學而言,絕對性是被拒於門外的,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光譜,而不確定性正是其中重要且行之有年的一部分。

科學性的答案通常沉浸在謎團與複雜性之中,因此往往以近似值與模型的形式呈現,其中包含所謂的誤差幅度及信賴區間。被認為是真相而大肆報導的(就像那顆火星隕石的事件一樣),往往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

幸好,並非萬物都有一套理論,因為不是所有問題都有一個確定的答案,理論與路徑應該是多元的。登陸火星的正確方式不只一種,組織這本書的正確方式不只一種(我一直嘗試提醒自己這件事),擴大公司規模的方式也不只一種。

對於確定性的追尋,似乎讓愛因斯坦成了自己的絆腳石,不過他對萬有理論的追求,或許是另一項創見,遠遠領先於他的時代,但是沒有真正結出果實。任何未來的進展,只會發生在科學家們願意擁抱不確定的時候,他們還必須密切關注進步背後的其中一種主要推動力——「異常現象」。

結語

投資股票也沒有所謂的聖杯(萬有理論),各種投資方法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像是技術分析的賣出訊號,往往可能是價值分析的買進訊號;價值分析評估的昂貴價,往往卻是成長分析評估的合理價。所以投資人應該從各方面去思考,而不是只憑單一指標評判。

這也是為什麼我的投資工具有「價值線資料」、「成長力資料」和「關鍵點記錄」的主要原因。投資人應該試著找出各方面評估都不錯的股票,這樣財神爺(機率)才會站在你這邊。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