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資產成長的引擎—股權投資思維(投資的底層邏輯)

查理.蒙格曾說自己擁有跨學科的多元思考模型來應對投資世界,面對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你必須擁有更多元的思維模式才能做好準備。財富是對知識的補償,而投資就是認知能力的變現。掌握投資的底層邏輯,才能創造不畏市場衝擊的投資勝率!本篇只介紹「資產成長的引擎—股權投資思維」。

成長引擎類資產是指能持續帶來報酬,讓資產增值的資產。股票投資是獲取長期投資報酬的關鍵核心。隨著公司發展,股票投資能不斷產生利潤、帶來分紅,本身價值也不斷成長,這正是巴菲特看重股票投資的原因。

美國康橋匯世投顧公司分析過去一百多年各類資產的風險和資產相關性等,發現股票績效勝過債券、債券勝過現金,而且投資時間愈長,這個特徵就愈明顯。因此,股票是投資組合中的核心資產。

股權投資方式包括主動與被動兩種,主動基金和被動基金的表現差異,讓產業界開始思考主動投資是否能有效獲得超額報酬。一些研究認為,只有能夠容忍市場短期波動的價值投資者,或在市場效率不高、競爭不充分的新興市場等區域投資,主動投資才有可能獲取超過市場基準的報酬。

股權投資的標的是公司股權,投資人在判斷公司投價值時,必須具備多元的股權思維。股權投資有十個主要的觀察重點:

  1. 產業的市場空間決定企業的天花板有多高;
  2. 產業的競爭格局決定企業成長的難度有多大;
  3. 產業的生命週期決定企業的成長速度與成長的可持續性;
  4. 企業的產品力:產品是定位在高階市場還是大眾市場;
  5. 企業的通路力:企業是採取深度行銷還是由經銷商主導的行銷系統;
  6. 企業的品牌力,也就是企業的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
  7. 企業的發展策略:企業是採取成本優先策略還是專業化、差異化策略;
  8. 企業的管理能力:經營戰略能否真正執行、實踐;
  9. 企業的資本結構:企業如何運用財務槓桿;
  10. 企業家:企業家精神是股權投資的核心考量。

從供需角度來看,需求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企業能賺多少錢則受市場供給的影響。因此,投資人必須從供給和需求這兩個角度來判斷產業的市場空間和競爭態勢,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而根據產業市場空間和競爭態勢的不同,主要可劃分出六大投資情境:

一、新興概念引領投資熱潮

當新產品或新服務、新技術創造出新產業時,需求和供給往往同步擴張。但新興產業代表更多的「故事」,也伴隨著更多泡沫。因此,在這種情境下,審慎尋找產業龍頭是最重要的投資策略。

二、產業輸廓成形,進入投資黃金時期

隨著需求擴張,產業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技術不斷改進,加上生產規模擴大,讓產業供給能力增強,因此在產業趨於成熟之後,供給開始穩定,甚至在市場飽和之後逐漸減少。這時產業輪廓逐漸成形,進入投資的黃金時期。

三、市場空間穩定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在這個情境當中,需求穩定決定市場成長潛力有限,寡頭企業通常在技術、通路和產品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並透過殘酷的價格戰把中小競爭者擠出市場。

四、供需平衡穩定帶來差異化競爭

供需穩定時,一些產業成熟高、進入門檻低,企業唯有採用差異化策略才能在競爭中勝出。這類產業通常屬於民生必需品、消費品產業。

五、由於市場發展有限、競爭加劇,導致投資降溫

投資時應避免投資這種產業,通常長週期、重資產、供需不同步的產業容易出現這種狀況,例如農作物、豬肉、金屬礦產、煤炭等大宗產品有週期現象。或是從長週期來看,全球綠色和減碳議題是會逐步壓縮石化能源的市場空間,因此能源轉型會對石化能源領域的資本投資造成衝擊。

六、投資資金撤離夕陽產業

投資時必須避免需求與供給都同步減少的夕陽產業,例如縫紉機、收音機和底片製造業。夕陽產業除非能徹底轉型、開拓新市場或是走高端路線,否則很難繼續生存。


企業家精神

最後,在評估投資標的時,也不能忽視企業家的重要性。杜拉克說,企業家精神是一種行為模式,能幫助企業家及時掌握市場機會,實現經營目標,同時創造社會價值。英國經濟學家馬克.卡森認為,企業家決定如何配置有限資源,企業家精神是企業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將企業資源由資源轉化率低的部門轉向資源轉化率高的部門。

在股權投資中,投資人最青睞的就是公司的管理者,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偉大企業。


結語

我會分享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把股權投資思維寫的很完整。在投資股票上,你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就是要多方面的考量。當然,這也需要花更多時間研究的。

但若你沒那麼多時間,我的建議是儘量選一些,未來產業市場空間大的公司,並記住不要追高(以合理的價格買進)。這樣時間一拉長,你就會發現機率是站在你這邊的。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