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50年投資智慧(股價為什麼上漲)

2003年病逝紐約的里昂.李維,是與華倫.巴菲特齊名的華爾街傳奇人物。臨終前完成的這本重要的遺作,分享了多年累積的投資哲學,探討股票市場、經濟環境與投資人心理之間錯綜而微妙的關係,為我們解開股市漲跌之謎。

  • 投資人反應過度,市場就會反應過度;投資人感到振奮,市場才會跟著振奮,而這種相互的影響創造了許多投資機會。
  • 人一過好日子就會放縱,一放縱就會產生「不可信任的數字」,最後,「不可信任的數字」將導致苦日子。
  • 市場行情上升會讓大眾對壞消息聽而不聞,反之,一旦市場行情下滑,就沒有人會相信好消息。
  • 市場觀察家和經濟學家老把「市場氛圍」掛在嘴上,但當他們坐下來分析股票或市場時,他們卻將市場視為理性、有效的。
  • 在股價爬上高點時獲利了結的人大概只有7%,其他的則繼續留在市場,不是等待價格重返高點,就是勉強接受損失或較少的獲利。
  • 當這個市場正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中時,另一個市場的氛圍可能是興高采烈的。當整個市場被投資人的情緒左右,理智的計算、評估通常派不上用場。
  • 凡事都得靠自己想清楚,能使你用新的角度看待金融世界。
  • 忽視媒體這個大亂源,會使人更容易將焦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 專精某個面向的人,容易對別的面向事物失去判斷力。
  • 當市場處於下跌情況時,買方會在早上拉抬股價,而那些看來好像要賣出持股的人則會抱股不放,並在收盤前拋售。
  • 在1930年代,15%的獲利期待會令投資者感到驚喜;在1990年代末期的狂熱市場,同樣的報酬則被認為是稀鬆平常。
  • 價值投資是一種近乎「指導原則」的股市投資方法。概念簡單,但是實行起來卻很困難,因為影響一家公司的未來價值的變數太多。評估一家企業所擁有的資產,要視其管理團隊、當時的條件及市場對該產業的態度,包括管理團隊改變、人員間的衝突、變化中的技術和喜好、信譽的累積、國外和國內的競爭、利率等經濟因素,另外,像是原料或人才的獲得,以及租稅政策的改變等等,也都會影響價值的評估。
  • 如果你能抓住市場潮流,而且知道出場的時機,那麼無論市場的變動邏輯為何,你都會有不錯的收獲。
  • 透過購入自家股票來減少股票流通的公司,在表現上勝過那些未從事這項行動的等值公司。
  • 市場會經歷五個階段的循環,分別是:累積、增值、耗盡、分配及清盤。
  • 賣股票讓人消除焦慮、恢復鎮定,並且有錢再度買進股票。
  • 「十美元」一直是投資人作為判斷股票穩定與否的絕對數字。
  • 太過執著於傳統看法的投資人,只會跟廣大群眾有相同的表現。
  • 對於未知所產生的恐懼會使人們看不到機會。
  • 時機好的時候,每個人都想成為合夥人,時機不好的時候,每個人都想當個副總裁就好。
  • 你可能會忽視一個只能賺取0.3%利潤的投資機會,但是如果能藉由借貸並以財務槓桿方式來操作,你可以獲得30%的利潤。
  • 當其它股票一路下跌之際,我們總以為持有的股票會上漲。但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我們愛上一家不值得愛的公司。
  • 道瓊工業指數在1964年收於784點、在1981年收於875點,十七年內只累積了這麼「一點」成就。
  • 對專業投資人而言,破產通常是有利可圖的,因為這會嚇走其他的投資人。
  • 我從一位老朋友那裡學到一個教訓:最好跟政府站在同一邊。
  • 對投資的適當觀點不是看你賺到了多少錢,而是看你在特定時點所冒的風險和得到的報償是不是成正比。
  • 稅制一旦頒布實施,就會是地球上使用最久的事物。
  • 一旦恐懼襲來,無數的投資人會擠到一個極小的逃生口試圖逃生。
  • 面對不確定的時代,人們會退縮,這種普遍的情緒反應會對市場造成極大的影響。
  • 如果將市場描述成一個由正常經濟狀況所帶動的體系,還不如將它形容成一個情緒和心理所帶動的體系來得貼切些。
  • 市場或生意中永遠有風險,它們不過是被「轉移」或「賣掉」而已。
  • 股票真正的價值有多少少,要看當這家公司解散後,留下多少資產以及可回收的帳款。
  • 被評定為「繼續持有」的股票,其表現經常勝過那些獲推薦為「強烈建議買進」的股票。
  • 如果股票下跌,它能逆轉的可能性只有四分之一,但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股票會恢復到他們買進時的價格。
  • 要想了解利率的變化需要的知識、經驗以及權衡多變環境的能力,而且許多資訊可以從公開的管道取得。
  • 動手做的實踐者會勝過用嘴講的老師。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