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金本位制(散戶投資正典)

這本權威經典,為投資者作全方位的投資分析,㴠蓋股市歷史、指數演變、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市場分析、投資心理學,以及投資組合的實戰攻略。本篇只介紹金本位制。

在大蕭條之前,大約有兩百年的時間,工業化國家多採行金本位制。這意味著,以美國來說,政府有義務將美元換成一定數量的黃金。因此,政府必須維持足夠的黃金準備量,才能隨時有黃金可以兌換給貨幣持有者。由於全球黃金總量是固定的——新發現的金礦已經很少,對全球總黃金供給量沒什麼影響——因此商品價格通常能夠保持穩定。

金本位制暫停實施的唯一情況,就是在危機發生期間,例如戰爭。英國在拿破崙戰爭和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會暫停金本位制。可是,戰爭結束後,又立即恢復,兌換價位也不變。同樣的,美國也曾在內戰期間暫停使用金本位制,戰爭結束後便隨即恢復。

謹守金本位制,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全球都沒有經歷大規模通膨的原因。不過,要維持價格穩定,得付出代價。由於政府是根據黃金數量來發行貨幣,因此基本上等於放棄了貨幣控制權。這意味著,即便在經濟或金融危機時、或者經濟大幅成長時,中央銀行都沒有辦法提供額外貨幣。恪遵金本位制度原本是政府的約束措施和責任,到了1930年代,卻成為政府亟欲逃脫的束縛。

聯邦準備的建立
嚴守金本位制導致流動性危機時而發生,促使美國國會在1913年通過聯邦準備制,創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做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聯準會的職責是提供一個「有彈性」的貨幣機制,意思就是,若發生金融危機,聯準就會成為最後提供一個「有彈性」的貨幣機制,意思就是,若發生金融危機,聯準會就成為最後的資金供應者。在艱困期間,央行會提供貨幣,讓銀行不需要清算貸款或其他資產,存戶就能將存款提出來。

由於政府發行的貨幣保證能兌換固定數量的黃金,因此,長遠來看,聯準會的貨幣供給還是受到金本位的限制。不過,短期來看,聯準會還是能夠自由創造貨幣,只要不威脅到以每盎司20.67美元的價格兌換成黃金的能力。不過,聯準會自行執行貨幣政策、決定貨幣數量,從不曾受國會或聯邦準備法案的指示。

金本位制度的瓦解
貨幣政策缺乏引導,致使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就發生災難性的後果。1929年股市大崩盤後,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資產價格下跌、企業倒閉連連,讓存戶對銀行資產心生懷疑。當市場上謠傳有幾家銀行無力支付存戶提款時,銀行就出現恐慌性擠兌。

依聯邦準備法案規定,聯準會有權提供額外準備金來阻止擠兌、防止金融系統瓦解,但聯準會卻未能做到這一點,整個機構反應遲鈍,令人難以置信。而且,那些成功領回存款的民眾尋求更安全的資金避風港,於是以存單換回的現金來購買黃金,此舉讓政府的黃金準備面臨更大壓力。擠兌風波很快地從美國傳到英國和歐洲大陸。

英國政府為防止黃金存量大失血,於是率先於1931年9月20日宣布暫停以英鎊換取黃金,這是放棄金本位制度的第一步。十八個月之後,也就是1933年4月19日,大蕭條和金融危機持續擴大,迫使美國股市也跟著放棄金本位制度。

金融市場又挺政府新建立的彈性,而且美國股市對於金本位的廢除,反應比英國還要熱烈。4月19日那天,股市大漲9%,隔天續漲近6%。連續兩天的漲勢創下歷史紀錄。投資覺得政府現在能夠提供額外貨幣來穩定物價、刺激經濟成長,這是股市一大利多。

黃金的迷思?以黃金儲備發行貨幣的制度?真是政策大轉彎!政府終於承認國內貨幣政策不需緊盯黃金,而過去兩百年來,美國國際財政和貨幣政策所依歸的原則,立刻淪為錯誤思維的殘渣。

金本位廢除後的貨幣政策
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廢除金本位後,在貨幣擴張就沒有任何的限制。1973年到1974年,石油危機引爆通膨,讓工業國家措手不及,在慌亂中即使增加貨幣供給,還是無法緩和產出下降的情況,因而陷入通膨劇烈高升的困境。

由於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有導致通膨的疑慮,於是美國國會在1975年通過國會決議,要求央行公佈貨幣成長目標,希望藉此控制貨幣擴張。三年後,國會又通過「韓福瑞—霍金法案」,要求聯準會必須每年兩次向國會說明貨幣政策,並宣示貨幣成長目標。直至今日,金融市場都會密切關注聯準會主席每年2月和7月向國會提出的政策說明。

通膨高漲,聯準會被迫非得改變政策、認真控制通膨不可。1979年保羅.伏克爾接下聯準會主席,伏克爾任內採行的貨幣緊縮政策,終於成功打破通膨循環。結果證明,緊縮貨幣是控制通膨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聯邦準備制度和貨幣創造
聯準會調整貨幣供給、控制銀根的做法相當直接。當聯準會想要增加貨幣供給時,就在公開市場購買政府公債,每天有幾十億美元的債券在此進行交易。聯邦準備制度獨特的地方在於,當聯準會在公開市場買進政府債券時,付款方式是增加賣方銀行在聯準會準備帳戶中的準備金,藉此創造貨幣。「準備帳戶」是銀行在聯準會開設的帳戶,然後把銀行準備金存到裡面,一方面滿足存款準備的需求,另方面也方便票據清算。

如果聯準會想要降低貨幣供給,就會賣出投資組合中的債券。買下這批公債的人,會指示銀行從他的帳戶中轉給聯準會。然後,銀行再通知聯準會把這筆錢從該行的準備帳戶扣除,於是,這筆錢就從此消失在流通的市場中。這就叫做公開市場賣出。而政府買賣債券則稱為公開市場操作。

結語
如同安德烈.科斯托蘭尼所說的:「今天的經濟制度需要稱職的中央銀行主席,他們是金融市場的指揮家,而不是金本位制。當經濟需要貨幣時,他提供貨幣,當貨幣大量流通時,他又減少貨幣供給額。就像《聖經》中所說:『上帝賜予一切,上帝拿走一切。』」

換句話說,央行可以製造出泡沫,也可把泡沫刺破。請參考:泡沫的崩解(專業投機原理Ⅱ)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總經分析的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總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