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強盜與匪徒(投資人宣言)

本書作者伯恩斯坦巧妙的描述了投資人如何才能做好一生的投資計劃。也是作者要為所有個人投資者提供的解答:「在金融海嘯過後,這是個值得引以為戒的時刻,而我想要利用這個時點,來清晰、精確地請述一套永恆的投資原則。」本篇只介紹強盜與匪徒。

我一直對一般經紀人的金融程度感到訝異。能讀到本書的這個部分,你的財經知識早已大多勝過他們。想想看,當全部的醫師、律師還有會計師都具有碩士同等學歷,且還經歷數年的研習以通過嚴苛的考試,連高中都沒有畢業的人都可以當你的證券經紀人。

第二個原因,進入金融服務業的人的動機,與選擇在社會服務、政府公職與國民小學工作的人,恐怕頗有不同。大多數避險基金與共同基金經理人目光所能見到的世界,就只有自身的利益。如同銀行搶匪威利.蘇頓曾提到他搶銀行的理由是,「那是錢所在的地方」。所以任何想替你理財的人,你必須多一份戒心。

第三個原因而且同等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代理人衝突。簡單的說,一支共同基金或一家證券商,它們都有兩個主人。一方面是共同基金與券商的客戶,另一方面是持有券商或基金公司股份的股東。每家公司的目標都在於擴大後者的所得,因為他們才是公司實際的所有者。基金公司與證券業者唯有犧牲客戶的利益才能辦到這點。事實上,公司的主要目標在於盡可能的刮取客戶的油水,來餵養股東與經理階層。

一個流傳已久的投資業界故事,描寫一位年輕的證券經紀人詢問前輩,他的成功祕訣為何。前輩回答道,「其實很簡單。這些年來,我慢慢的將客戶資產轉移到自己的名下。」

這不是開玩笑的。假設前輩經紀人有1位客戶,他在1969年1月開始投資時,手上有1,000塊美金。更進一步假設經紀人每年從投資組合中抽取3%做為費用,然後自行投資運用。最後假設經紀人和他的客戶都投資標普500指數。這位客戶每年可以拿到扣除3%佣金與費用後的標普500報酬。經紀人則投入每年內扣除費用0.2%的指數基金(很多經紀人的確這麼做)。實際發生的狀況是,到了1993年,經紀人的資產就會超越客戶。到了2008年,經紀人的累積資產已達客戶的兩倍以上。

股票經紀人的訓練精實,可惜並非在提供服務方面。他們的老闆在軟性推銷方面把他們教得很好。一位至美林與培基證券臥底的記者發現,大多受訓員工毫無財金背景。曾任二手汽車銷售員的其中一位學員曾揶揃的說道,「投資,只不過是另一台要賣的車罷了。」這兩家金融業者的確提供學員債券與股票的基本訓練,但僅止於讓客戶以為他們知道自己在賣什麼的程度。

券商經紀人幾乎不會推薦買進美國公債或指數型基金,因為它們能帶來的佣金收入微乎其微。他們較常賣出的是能為他們帶來豐厚利潤的個別公司債券與市政債券。一般來說,這是一種自營交易,也就是說券商買進與賣出的債券都來自於自身的庫存。經紀人通常會告訴客戶,「這種交易不收佣金」,好像客戶剛拿到一份聖誕節禮物一樣。

客戶與經紀人往來,是希望他們可以提供打敗市場的選股建議。假如他們選擇股票與債券的理由是立足於細心的研究與分析,那就太好了。但很抱歉,他們的專長在於銷售,而非選股。他們的建議比較可能來自於「通話盒」。這是一個連接公司總部與成百上千的分支辦公室的通訊系統。一天當中會有幾次,「通話盒」會大聲宣告公司分析最新推薦的股票與債券。

這些推薦並非全然無用,只是假如個別投資人不是撿拾別人剩下不要的,那就更好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份消息早已先通知公司的法人客戶、共同基金與進行單獨管理的富有客戶。當一般投資人知悉時,股價早已上漲,優勢也早已消失。

與投資銀行部門的利益衝突,會嚴重減損分析師建議名單的完整性。假如分析師發表關於股票的尖銳評論,而激怒了某公司的話,那麼很可能這家公司日後再發行新股票與新債券時,將不會選用這家券商的投資銀行部門做為承銷單位。

最終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一般大眾在與證券業者來往時,無法獲得和在醫療、牙醫、會計和法律等相關行業往來時一樣的保護,而可以免於業者不當行為的傷害?原因在於,後四項職業皆受到嚴格管控。執業人員若不遵守標準程序,他將會嚴重妨害自身生計。

證券經紀人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說白一點,你的醫師、牙醫師和律師絕不可能是一位高中輟學生。但是你的證券經紀人有可能是。

結語
每次參加理財講座幾乎都有特定的公式,一開始理專會問你們夢想是什麼?將來想不想退休後環遊世界,接下來就會放一些世界上有名的景點、飯店、甚至名貴跑車。然後說他們有最近有推出一些金融商品可以幫助你們提早完成夢想,並開始解說他們金融商品跟銀行定存利率上的差別。然後就會上演一些事先就安排好的買家來衝現場熱的氣氛,並強調投資要趁早。

我不知道多年後有多少人買這些商品,真得會完成自己退休的夢想(每次我認真的計算其金融商品報酬率時,壓根的就覺得不可能)。但那些賣金融商品業績最好的理專,肯定會得到公司招待的免費國外旅遊獎賞,而他們的夢想肯定的會比你提早實現。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