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普通股分析(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本書提供投資策略之採納與執行的指引,內容專注在投資的原則與投資者的態度,成功的投資人不需要傑出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內線消息,只需要下決策時的健全智識架構,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該架構。本篇只介紹普通股分析。

普通股分析的理想形式在於價值的評估,並藉此與當時的股價做比較,判斷該股票是否值得買進。評價的方式通常先估計未來數年的平均盈餘,再乘以適當的「資本化因子」。估計未來盈餘能力的標準程序,通常是以過去的平均銷售量、售價及毛利率為起點。然後,根據此資料估計未來銷售量與價格水準的變動,推算未來的營業額。這些估計值首先以國民生產毛額的經濟預測為基礎,隨後考慮各個產業與企業的特殊狀況再修正。

未來的平均盈餘雖然是股票價值的主要決定因子,但是證券分析師還會考慮許多其它性質比較明確的因子。這類因子大多會納入資本比率之中,該比率取決於股票的「品質」,數值則視各別企業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讓我們簡略地來討論造成該乘數差異的若干考量:
  1. 長期的一般展望理:沒有任何人能夠確知未來的發展,但分析師與投資者會對此抱持堅定的看法。這些看法會反應在個別企業與產業本益比的巨大差異之中。
  2. 管理團隊:成功的傑出企業通常擁有良好的管理團隊,這應該是合理的假設。但除非我們能針對管理能力設計並運用一套客觀、數量化且可靠的標準,否則這一項因子永遠是霧中看花。我們認為,當企業的管理團隊近期發生變動,且其意義尚未明顯反應在實際的數字,管理的因子才最有效。
  3. 財務力量與資本結構:如果一家公司擁有大量的剩餘現金,且資本完全由普通股所構成;而另一家擁有巨額的銀行貸款,且其資本結構中又有高比率的公司債與優先股;若兩家公司的每股盈餘與股價完全相同,則前者顯然是比較理想的買進對象。
  4. 股息記錄:多年不間斷的股息發放記錄是反應企業品質最具有說服力的標準之一。
  5. 當期的股利率:如果股利與盈餘之間維持常態關係,我們便可以根據股息或盈餘從事評價。例如,一家企業若其預估的平均盈餘為3美元,預估股利為2美元,則不論以盈餘的12倍或以股利的18倍計算,其價值均為36美元。

我們建議分師析的工作可以分成兩個階段,首先是確定所謂的「過去績效的價值」,它完全是根據過去紀錄從事評估。如果我們假設某支股票過去的相對績效在未來持續不變,則上述評價可以顯示該股票的價值——絕對價值(我們還必須假定,該企業過去七年盈餘的相對成長率,在未來七年將維持不變)。在分析的第二個階段則應該考慮這項只根據過去績效所計算的數值,將如何以未來預期的新情況加以調整。

這樣的工作是否具有意義?我們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所持的理由對讀者來說或許有些譏諷。因為我們仍懷疑這樣的評價結果是否非常可靠。雖然如此,普通股仍然需要做評價。為什為?
  1. 許多證券分析師必須從事當期或未來的評價工作,我們提出的方法可以改善目前通用的評價程序。
  2. 以此方法進行評價,將可是升分析師的經驗與眼光。
  3. 此類工作可以提供一份珍貴的經驗紀錄——如同醫院的病歷——藉以改善未來的分析方法,並瞭解其機會與限制。
  4. 智慧型分析師會專注於未來比較能預測的類股,或是專注於過去績效價值的安全保障遠高於當時價格的個股,並在此情況下承擔未來變動的風險。

讀者或許覺得上述內容混亂而瑣碎,但它們卻是我們的故事中的一部份。公司會計制度變化多端;證券分析極其複雜;股票評價唯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可靠。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或許最適當的態度是確信自己是以好價格買進股票,其餘便無需追究了。

結語
我個人也有做普通股分析,就是我的價值線資料(但不如葛拉漢那麼的深入)。我的價值線資料就像葛拉漢所說的,可以提供一份珍貴的經驗紀錄——如同醫院的病歷。等到股市發生大跌,我就能評估那個病人可以救活的機率較高(如逢低買進)。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