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供投資策略之採納與執行的指引,內容專注在投資的原則與投資者的態度,成功的投資人不需要傑出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內線消息,只需要下決策時的健全智識架構,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該架構。本篇只介紹質vs量。
目前股價反應了已知事實與未來預期,這是市場評價的雙重基礎。證券分析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對應於上述兩項評價因子。當然每一位稱職的分析師都著重在未來的發展,而非過去的記錄,他也瞭解判斷正確與否乃取決於未來將發生的事,而非已經發生了的事。雖然如此,對未來的本身仍有兩種不同處理方式,一種稱為預測,另一種稱為保障。
強調預測的人會專注在精確地估算公司未來的成就——尤其專注在盈餘是否會持續地大幅成長。這些結論或許是經過了謹慎評估產業的供、需因素、營業額、價格及成本,或許只是根據過去的成長輪廓粗略地推測未來。如果這些專家認信未來的展望十分樂觀,他們便建議買進,而不必在乎股票當時成交價格的高低。
相形之下,強調保障的人始終特別關心股票在研究進行時的價格。他們努力在於使自己確信股票目前的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存在寬裕的保障空間——這項空間將足以吸收未來的不利發展。因此,一般來說,他並不會執著於公司的長期展望,而只需要確信該公司有能力勇往直前。
第一種預測法也可以稱為質的方法,因為它著重未來的展望、管理階層,與其它不可量化的品質因子,雖然它們都很重要。第二種保障法也可以稱為量或統計的方法,因為它強調股價及盈餘、資產、股息、……等可以測量因子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量的方法是證券分析觀點的延伸——延伸到普通股的領域——即認為該觀點在選擇債券與優先股投資工具時,是完善的方法。
在我們本身的態度與專業的工作中,我們始終採取量的方法。首先,我們希望確認,我們的資金能夠在確實而可信的條件下得到寬裕的價值。我們不願意接受用未來的展望與承諾來彌補手中不足的價值。這不是投資權威人士的標準觀點;事實上,大多數人認同預測法,強調未來展望、管理品質和「人性的因素」、與其它無形因素,而過去紀錄、資產負債表及其它客觀數字所顯示的,卻淪為微不足道者。
因此,選擇「最佳的」股票基本上是極具爭議性的問題。我們在此建議防禦型投資者,無需從事這方面的追求。分散投資的重要性遠超過個股的選擇。分散投資這樣普遍被認同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乃是否認了對選擇個股的強列烈企圖。如果有人可以正確地挑選最佳的股票,則分散投資只會造成獲利的減少。
而分散投資組合,投資者較簡單的做法只要買進相同數量的道瓊工業股價指數成份股。以900點的平均水準來說,每支股票購買10股,其總成本約1萬6,000美元。(以葛拉漢當時的觀念非常有先見之明,其概念就像現今流行的指數型股票基金)
結語
巴菲特說:「根據量化法做的決定,通常會穩當地賺到錢,但無法賺到大錢。」自從遇到查理.蒙格後,巴菲特就大膽採取和他的導師葛拉漢大異其趣的投資觀。
巴菲特後來寫信告訴合夥人,買下「對的公司(擁有對的前景、產業條件和管理者)」就代表「價格自己會漲……這樣收銀機才會咔鏘作響;不過這種事不常發生,就像我們不常有這樣的洞察力一樣,而且量化分析法不需要洞察力,數字才是最重要的。真正賺到大錢的投資人通常在『質』的方面做了對的決定。」
只是巴菲特接著說:「根據『質』所挑選的公司,這表示已經不能光靠在家中穿著浴袍翻閱《穆迪手冊》就能做到,而需要更勤於走訪外地。」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