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永久性投資?(證券分析)

此書是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與陶德所撰寫的。在巴菲特在自傳《雪球》中陶德提到:「巴菲特是他教過眾多學生當中,唯一把教科書《證券分析》整本背下來的人。」可見巴菲特對此書的熱愛。本篇只介紹永久性投資?

不久之前,「永久性投資」還是金融市場的常用語。這種心態普遍適用於保守投資人,其中蘊含三個不同層面的意義:
  1. 準備無限期持有。
  2. 只關心每年的收益,不理會本金價值的波動。
  3. 不在意可能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事件。

根據定義,一筆健全的投資在買進之後,應該就可以擱置一旁而不理會,人要定期收取票息或股利。

1920~1922年經濟衰退期間的慘痛經驗,使得這種適用於高級投資對象的傳統觀念首度遭到質疑。某些證券——持有原本認為它們的安全性沒有檢視的必要——發生嚴重的損失。

甚至在1929年市場大崩盤之前,華爾街已經普遍認同不應該忽略過去所投資可能招致的風險,投資人必須定期檢視或管理所持有的證券。這個原則剛好與過去的觀念相反,可以透過一句口頭禪來總結:「沒有所謂的永久性投資」。

定期檢驗持有證的必要性——不過很麻煩
假定一位典型的投資人,遵循此處建議的保守篩選準則,持有公司證券分散性投資組合,每年的平均殖利率為5%。這5%的報酬率顯然遠超過美國政府公債的3%票息,也高於儲蓄銀行提供的3.5%或4%存款利率。

雖說如此,可是如果投資最初需要採取的繁瑣篩選程序,以及隨後所需要的不斷重複檢視,而且還沒有辦法規避虧損的風險,我們就必須承認固定價值投資存在整體意義確實值得懷疑。過去的免操心、永久性投資,所秉持的觀念並非沒有根據;對於一種報酬如此有限的投資,如果還要操心的話,根本就不值得嘗試。

解決方案
我們必須承認固定價值投資的功能。顯然地,定期檢視投資組合,這是降低損失風險的必要措失。可是,進行這類的管理,應該遵從哪些原則與實務方法呢?

投資人大體上瞭解,他需要每隔一段期間就檢視手中持有的投資組合,評估證券是否仍然安全無慮;如果某個證券的健全程度值得懷疑,就應該交換為較佳者。從事這類的「調換」,投資人對於所賣出的證券必須有承擔虧損的心理準備,這部分損失應該由投資組合的整體收益來扣減。

但是,一旦證券呈現真正的缺失,價格不只已經跌到投機水準,甚至超跌到盈餘所能夠合理解釋的範圍之外。基於這個緣故,證券很難進行有效的調換而繼續維持投資等級。於是,持有人當然不願意接受如此龐大的損失,被迫的情況下繼續持有該證券。

解決這個難題的唯一有效辦法,是透過下列一些手段而讓最初的投資決策更完美。某證券所具備的安全程度——如同量化檢定方法顯示者——必須遠超過最低標準,使得證券發生問題之前,存在更大的安全餘裕可供消耗。

如果採用這種策略,投資組合內可能產生問題的證券將非常有限。即使產生問題,也比較可能在證券還具備相對強勁條件的情況下進行調換,使得該證券能夠按照不錯的市場價格出脫。

如果經濟發生嚴重的不景氣,證券行情緊跟著崩跌,前述這種要求超高安全餘裕的做法顯然很有幫助。可是,如果建議投資人普遍以此做為標準,則又不切實際,因為條件如此強勢的證券數量畢竟很有限。而且,如果當時的市況非常樂觀,但要求投資人採取極端謹慎的措施,防範將來可能發生的崩盤行情,實在也違反人性。

雖然不景氣期間企業的盈餘能力大都會呈現衰退,投資人還是可以特別留意如何提升證券素質(也就是交換素質較好而價格不高的其它證券),大多數情況下,透過謹慎盤算的調換,投資組合都可以受惠。

結語
此文章的主要觀念就是「買進不是長期持有,而是要勤做功課」。評估任何證券時最好秉持著「安全至上」原則。請參考:安全至上(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上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