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認清自己承擔的風險(不確定的世界)

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們將無法自外於重大變遷與議題的核心。關於金融危機成因、九一一攻擊後經濟情勢、小布希執政後的經濟政策、當前市場觀察等, 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提供了深具參考價值的看法與分析,值得所有關心相關議題的讀者深思。本篇只介紹「認清自己承擔的風險」。

在市場開始下跌後,我仍然驚訝的發現,原本深思熟慮的聰明人通常還看不清股票與投資。我記得一位精明的創業投資家到我的辦公室來,送我一本書,告訴我:「這些人的系統的確有用。」「噢,我相當懷疑系統。」

這本書涵蓋的期間大約是1995年到1999年,這段期間裡股市基本上是直線上升的,只有1998年有過一次嚴重的跌勢。我看了四年的操作紀錄後,賴得再看到底是什麼理論,那幾年你只要買股票,就會有優異的表現。我把書丟掉,因為怕有人在我桌上看到這本書。

在1990年代強勁的市場中,大部分隨波逐流的投資人忽略了傳統價值觀念。有些基金經理人繼續投資,是基於實務上的考量:「如果市場繼續上漲,我不參與的話,我會失去工作。但是,如果市場暴跌,我也會跟其他人一樣。」有些基金經理人頭腦清楚,懷疑市場,認為自己可利用其他人的愚昧。

波段操作的投資人不必管價值問題,他們明確地說:「市場可能高估,我們不知道,也不在乎。我們只知道股價正在上漲,只要漲勢持續,我們就會繼續投資,然後趕在大家之前下車。」但是利用這種「最後一隻老鼠」的理論有個問題,如果每次大盤下跌你都下車,然後在大盤恢復上漲時重建你的部位,你一定是自尋死路。因為連多頭市場都有上下起伏,如果你等待,你就跟別人一樣得冒下跌的風險。

2000年股市下跌後,很多新的操盤理論失去可信度。這點應該讓大家再度注意,大多數「主動投資」的基金經理人長期無法打敗大盤,主動基金經理人挑選股票,而不是被動地投資指數,長期而言,標準普爾五百種股價指數的表現,勝過大多數主動投資的經理人。以十年而言,持續打敗指數的共同基金、避險基金或投資經理人很少,更不用說幾十年了。

認清自己承擔的風險
我演說或接受訪問談到這些看法時,經常有人問我:「財力有限的人應該怎麼投資?」我的答案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投資人應該認清自己承擔的風險。二十世紀裡,股票在每一個十年,報酬率幾乎都超過債券,只有1930年代例外,1970年代兩者的績效大致相同。但是誰也不能保證未來會重複過去的情況,至少不能保證股市表現不會有長期不好或平平的時期。即使整體股票報酬率長期超越債券,很多個股的表現仍然很差,你可能就像很多專業投資經理人一樣,只是挑錯股票,因此績效遠低於大盤。

即使股票確實長期超越債券,你也沒有挑錯個股或類股,仍然可能碰到股市績效長期不好的時候。你身為投資人,不管在財力上還是心理上,可能無法忍受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等待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長期超越債券的股票也可能在長期間內表現遠不如債券。從1964年的最後一天到1981年的最後一天,總共17年的時間裡,道瓊指數的封關水準相同,1964年的封關指數是874點,但1981年的封關指數是875點。同期間內,標準普爾五百種股價指數的確上漲了45%,但是每年漲幅仍然大約只有2.5%(加上平均大約4%的股利率)。

經過幾年的艱困期後,你沒有辦法知道市場會好轉還是會繼續惡化,希望退休或供子女上大學的投資人,可能發現不能繼續等待期望中的長期利益,有些投資人根本無法忍受龐大貸款的壓力與未來的不確定性。實際上,大家經常不能忍受長期下跌,因此認賠殺出,到股市上漲時又再度投資,股市再度下跌時就兩面挨刮。

像巴菲特這種「價值型投資」的方法,只有在股價跟企業長期盈餘展望比率降到低水準時,才購買股票,準備持有很長一段期間。我認為如果這種方法謹慎而一貫地執行,長期而言,最有機會勝過大盤指數。不特別善於判斷個股的人,可以選擇長期成功採用這種方法的共同基金,或是善於這樣的理財顧問。另一種方法就是乾脆投資績效跟大盤相同的指數基金。

投資股票應小心翼翼
回想自己的理財行為,我想起市場行為跟人們的期望、感覺與希望違背的情形多麼常見。我對股票總是抱著小心翼翼的看法,從來不投資很多,部分是因為高盛公司的關係,使我密切地接觸市場行為。

當1973年股市劇烈下跌時,有些基本面我十分了解的公司一路下跌,跟這些公司的長期價值相比,似乎跌到很便宜的程度。從我買進這些股票到1974年股市觸底為止,我的投資價值下降了50%。

即使謹慎又十分有紀律的投資人,要看出谷底跟看出頭部一樣困難,更重要的意義是沒有人非常擅長預測相當短期的市場走勢。投資人應該根據自己對風險、報酬與個人忍受風險能力的長期判斷,配置自己的資產。然而,我自己也從來不遵循這種建議,而通常想到自己比較短期的市場看法。

如果我只回憶自己判斷正確的時候,例如1998年到2000年間,我有驚人的績效記錄。如果我誠實一點,記得自己所有的判斷,我對較短期市場走勢的判斷可能好不了多少,我認為別人也一樣。1973年的經驗對我也可能是種警告,表示人對一切千萬不要抱著絕對的態度,包括從事反向操作在內。

如果你看出某種長期趨勢,要質疑這種看法的正確性;但是如果你決定像我在1973年那樣,跟群眾反其道而行,也要認清群眾的奔逃可能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而且群眾甚至可能是正確的。就像高盛合夥人努欽所說的一樣,在底部賣股票的人並不傻,問題很實際,結果不確定。只有事後回想,你才知道最差的情況已經過去了。

結語
總之投資人對股票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像,忘了彼得.林區曾說過的話:「不論一天跌508點或108點,好公司最後總還是會成功,而平庸的公司會失敗,投資人的獲利則會因為投資不同企業而有所差異。」

所以投資人應該把心力放在尋找好公司,並以合理的價格買進那些好公司的股票。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