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巴菲特兩招 壯大波克夏帝國

經濟日報 2015-03-28 編譯 黃智勤、余曉惠、林文彬

研究公司財務的學術界一致認為,藉由不斷併購形成多元化事業的企業集團,是經營企業一個最沒效率的糟糕作法。然而美國近50年來有一成功經營的佼佼者,正屬這類企業集團──就是由「股神」巴菲特所經營的波克夏公司。

波克夏為全美市值第四高的企業,僅次於蘋果、Google與艾克森美孚。員工數高達34萬人,幾乎等於檀香山人口。

巴菲特在今年的股東信裡完美解釋了這種看來矛盾之處,並揭櫫了建立如此龐大企業帝國並創造個人720億美元身價的法門。他提出讓波克夏如此發達的兩大理論:
  1. 資金分配得當。
  2. 有本事以優惠價格併購企業。

財經學者對企業集團存疑其來有自。回顧1960年代,隨機併購企業大為盛行,然後利用會計手法營造成長假象,企業被併購後表現往往更遜,還不如分開經營。

波克夏這幾年來顯然正是運用這種策略。巴菲特表面看來隨機併購的企業包括保險、鐵路與電力公司,投資標的遍及債券式股票、私人噴射機旅遊、內衣、甜點與番茄醬。

從財金理論來看,把不相關企業聚合在同一集團羽翼下毫無道理,僅由奧馬哈總部25人監管整個企業帝國的波克夏,正是極端的分散體系。為什麼不讓各事業獨立存在或縮小營運範圍?巴菲特在股東信中做出了解釋。

「資本主義值得誇耀的一大長處,乃在於能有效配置資金,然而,理性調度資金往往有障礙」。譬如,生意一蹶不振時,企業執行長可能不願關廠,或把資金還給股東,或想移轉資金至其他行業的投資人面臨的稅負和交易成本。

「在波克夏,我們不需稅負或其他成本,就能把大量資金從增值機會有限的事業,轉移其他前景更好的領域。此外,我們不受既有產業固有的成見所侷限,也不受既得利益同僚想維持現狀的壓力。這點最是重要,如果只能投資馬匹,汽車產業就不會問世。」

事實上,巴菲特認為,比起現代整個金融體系──銀行、股市、債市、基金等等──巴菲特團隊分配資金的手法可能更勝一籌。波克夏的資金分配決策並非由各事業高層依自身利益所定,也不像私募基金等機構般求取短期面的高額報酬。波克夏總是能結合兩者之所長,在長短期面向均達成精準分析。

然而,除了資金分配得當之外,波克夏的成功還有更關鍵的原因。畢竟,評估企業前景和決定投資安排的才智不輸巴菲特的,想必不下千人,但他們都無法坐擁720億美元身價與34萬名員工。

巴菲特毫不諱言波克夏成功的第二個原因:「我們是諸多傑出產業業主和經理人的首選」,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家族企業想退出經營求現,又希望公司經營下去,賣給波克夏便是上上之選,只是最後談成的併購價碼可能不比私募基金多。

正若彭博專欄作家列文所言,巴菲特與波克夏公司有一個絕佳本事,「看似感情用事,實則一絲不笱;看似溫馴如泰迪熊,討價還債時卻絕不手軟」。巴菲特往往有能力以優惠價格談成併購,這都因為他能買好公司也能放手經營,早已聲威遠播。

延後繳稅 增加投資籌碼

巴菲特的名氣毋庸置疑,更是少數提倡加稅的超級富豪,但大家鮮少注意到,他其實也支持盡可能延後納稅。最明顯的例子是,波克夏公司最新年報顯示他們遞延619億美元的企業稅。此數字以波克夏目前的稅率計算,相當於八年的稅。這或許讓巴非特在投資上更游刃有餘。這也顯示像波克夏這樣的納稅大戶十分精通避稅之道。

波克夏去年底的遞延稅項是十年前的四倍以上,這段期間巴菲特投資許多資本密集的事業,包括收購伯靈頓北方聖大菲鐵路公司(BNSF);美國為了鼓勵企業投資,給鐵路或電廠等基礎建設稅務上的優惠。此外,波克夏的能源部門也因再生能源發電,得以扣稅。等到波克夏要繳稅的時候,巴非特能把這些錢用在其他投資上,享受隨時間增長的複利。他把這個形容為政府提供的免息貸款。

波克夏去年納稅49億美元,但依去年獲利計算,最終得付79億美元。由於波克夏85%營收來自美國,無法仿效其他跨國企業的獲利登記在較低的稅率管轄權,來減少稅金。也因此,過去三年來波克夏的實質稅率一直在28.2%到31.1%間波動。相較之下,美國第二大財團奇異(GE)的稅率介於4.2%至14.6%,全球最大公司蘋果的稅率則為25.2%至26.2%。美國企業稅率一般為35%。

除了遞延稅項,巴菲特也善用保險事業,在真正需要理賠之前先把保費拿去投資。根據年報,去年保險事業可投資的金額增加70億,共為840億美元。

波克夏也不發股利給股東,理由是巴菲特相信他可以找到打敗大盤的投資機會。他曾在2012年致股東信中指出,股東得為股利繳稅;需要現金的投資人應該賣出一部分股票,只要負擔資本利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