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價格波動收縮型態

對我來說,如果有所謂的「聖杯」,那就是「價格波動收縮」的概念。我所進行的每筆交易,幾乎都符合這個概念,凡是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價格型態(股票處於承接狀態),其底部結構的某個區域,幾乎一定會出現價格波動收縮的現象,而且成交量也會顯著收縮。我稱此為「價格波動收縮型態」。——傑克.史瓦格。

Mark Weinstein說:「獵豹雖然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能夠在草原上捕捉任何動物,但牠會耐心等待,直到有絕對把握抓到獵物才出擊。牠可以在草叢裡躲上一個星期,等待適當時機,等待小羚羊,但不是任何小羚羊,最好是又病又跛的小羚羊;唯有萬無一失的時候,牠才會出擊。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專業交易的縮影。」

我的交易非常仰賴股價走勢圖,我所秉持的任何基本面看法或交易點子,如果沒有得到根本股票價格行為的確定,絕不會付諸執行。股價走勢圖是否能夠讓我們擁有預測能力?當然不行。供需法則是主宰任何自由拍賣市場的最根本力量。投資人如果學會如何辨識有效與無效的價格行為,就能運用走勢圖篩選潛力股,尋找勝算最高的投機會。

多數投資人都無法克制衝動,總是選在錯誤時間(通常是在股價下跌過程)買進。人們經常問我是否喜歡某支股票,我的回答百分之九十九是:「我不想在這裡買。」為什麼?因為我嚴格秉持一項原則,只有在非常特定的情況下——潛在報酬顯著大於風險時,才會考慮買進。我如何找到這種特定的情況呢?

價格波動收縮型態
「價格波動收縮型態」扮演的主要功能,是循著阻力最小的方向,精準設定進場點。凡是我採用的價格型態,操作上幾乎都可以找到這種由左至右的價格波動收縮。我希望看到的是,價格排列左側的價格波動較大,右側的價格波動收縮。

「價格波動收縮型態」發展過程中,通常會看到股價呈現2~6次的波浪狀擺動。最初,股價從高點跌到低點的幅度較大,譬如說25%。然後,股票從低點反彈,第二波回檔可能收縮到15%。接著,股票又從低點回升,第三波回檔幅度更收縮,譬如說8%。所以,整理期間的價格波動幅度持續收縮,這種情況發展到某種程度,成交量也會明顯萎縮,這也就代表底部整理即將完成。

一般來說,我希望看到某波浪的回檔幅度,是其前一個波浪回檔幅度的一半(換言之,一系列的波浪走勢,高低價差程度持續收縮,後者是前者的一半,但某種程度的誤差是可接受的)。當賣方急著獲利了結時,價格波動(從高點衡量到低點的回檔幅度)最大。等到想賣股票的人愈來愈少,價格修正也會變得相對緩和,價格波動下降。

「價格波動收縮型態」通常有2~4個收縮,但也可能出現5或6個收縮。這種價格行為會產生收縮對稱型態,我通常都用幾個T來表示幾個收縮。


價格波動收縮現象代表什麼意思?
股票如果處於承接期,價格整理代表換手,籌碼由弱者轉移到強者的手中。等到弱者相繼出局之後,籌碼歸屬變得相對穩定,股票缺乏供給;這種情況下,只要少量的需求,就能推升股價走高。這就是所謂的「最小阻力通道」。

狹幅盤整區域內,成交量也應該縮小。某些情況下,成交量可能會縮小到行情漲勢啟動以來的最低水準。這是極具正面意義的發展,尤其是發生在修正之後的盤整期間末期,充分說明市場上已經沒有太多供給籌碼。處於承接期的股票,幾乎一定有這類價格波動收縮、成交量萎縮的現象。

當整理過程發展到最右端,在實際買進之前,我們希望看到這類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樞紐點(pivot buy point)。更明確說,這就是我們所設定的買點:當股價挾著大量向上穿越樞紐買點,即是買進訊號。

很多技術分析方面的書籍,只是膚淺地討論價格型態。如果沒有確實瞭解高勝算排列背後的供、需力量,盲目辨識價格型態,往往只是徒然。

結語

書中作者有提到他每個禮拜都要追蹤好幾百支股,並做筆記。一般散戶投資人並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同樣也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去看股價走勢圖。但不論是怎樣的價格波動型態,最重要的一點是:股價要向上突破「樞紐點」。

因為我有做關鍵點記錄,那些關鍵點即是樞紐點,所以我都是等到股票快要突破關鍵點時,再去查看股價走勢圖即可(可以省下許多時間)。

例如:榮化9月股價突破關鍵點(樞紐點)20.1元(請參考:關鍵點分析—榮化(1704) 104年 9月),從樞紐點20.1價位 (2015-04-30) 向右觀察股價走勢圖,即是 2T 二個收縮型態。

但最後讀者需要記住一點,如同此書作者所說的:「我仰賴價格與成交量,也相信基本分析。綜合運用走勢圖與基本面的資訊,才是健全的方法,投資人都應該儘可能提升勝算。」

※參考資料:超級績效:金融怪傑交易之道
※更多的技術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