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投資者的β值(你沒學到的巴菲特:股神默默在做的事)

多數人只看到巴菲特的驚人績效,卻沒看到他背後的完整布局。許多投資人認為資產配置的投資組合,無法創造驚人獲利,其實是不夠了解如何活用資產配置。如果你沒有巴菲特的特質,資產配置會是你投資成功的最佳策略! 本篇只介紹「投資者的β值」。

β值是衡量該證券或投資組合對市場的「敏感程度」,在男女關係中貝它(背叛)值絕對是一件敏感的事情,在證券市場中,如果證券或投資組合的β值是1,代表漲跌和市場同步,如果是2,就代表漲跌敏感度比市場多1倍。

我在這裡不想談論證券的β值(巴菲特一直再告誡投者,避開希臘數字的這些方程式),而我想談論的是「投資者的β值」!

投資者的β值(別低估市場,高估自己)
假設老胡60歲,已退休,手邊有25萬美元,每年想拿出1萬2千美元做退休生活津貼,相當於每月有1千美元可花用。老胡認同長期股票的成績優於公債,加上喜歡標普500長期獲利的美麗感覺,所以25萬美元中,股票部位達60%,公債則只有40%。

如果不考慮特殊因素,60%的股票比重,對一個60歲退休的人來講偏高,但老胡表示可以承受,但投資9年後遇到2008年金融海嘯,這一年股票出現了37%的跌幅。

老胡一看9年領了10萬8千美元,帳戶只剩下16萬多美元,且金融海嘯餘波蕩漾,讓他想起美國1929年經濟大蕭條,美股曾長達1、20年不見天日,如果歷史重演,退休生活都要沈淪,所以他把股票全賣了。

但事後看來,2009年美股來了個大反彈,2013年也出現大幅成長,若當時他沒出清股票,來到2015年,老胡可領19萬2千美元的生活費,但帳戶還有22萬2千美元,帳戶長大為41萬4千美元,相當於16年間賺了16萬4千美元。只是事與願違,他股票早已出清了。

若當時老胡把股票和公債配置倒過來,就是股票部位下降到40%,公債則提升至60%。來到2008年,這下老胡臉上神情一直都很正常,雖然過到股災,許多人早已出局,老胡已從帳戶拿走了10.8萬美元的生活費,但餘額還有20.7萬多美元,連一點皮毛都沒傷到。

而截至2015年,老胡一共拿走了19萬2千美元當做生活開銷,但帳戶餘額仍有26.4萬美元,相當於賺了20萬美元,這樣的結果絕對可以讓退休族對未來充滿信心。

從上述的例子中,可知老胡「投資者的β值」無法承受60%的股票與40%的公債混搭的組合,相對來說,40%的股票與60%公債的方案,最適合他。其實經過16年時間,兩者的金額差距只有10%,但因為2008年或更早的2000~2002年的關鍵時刻,差距遠大於10%,導致多數投資人無法跨越這道牆,賣出持股。

有人問,為什麼過去16年間,保守的投資組合反而得到較高的報酬,這是因為2000~2002年和2008年都遇到股災的緣故,這個在未來未必會發生,而投資報酬終究會慢慢回歸到資產正常的歷史發展軌道上,也就是長期而言,股票的投資報酬高於其他資產。

結語
我個人沒做公債的資產配置,但我會預留大約20%的現金。若「投資者的β值」很低的人,建議可以多留一些現金。

許多投資人都忽略了「投資者的β值」的重要性,這裡我舉一個巴菲特的例子:巴菲特小時候聽了父親談論於股票的事情,就產生了興趣。研究了一陣子之後,他說服姊姊拿出零用錢,一起買股票。他們買的股票沒多久就下跌,姊姊還因此跟他吵了一架,等到股票漲上來,他立刻賣掉股票。事後父親靠訴他,該支股票不斷上漲。

可見,巴菲特和他姊姊「投資者的β值」並不相同。

曾經有一位訂閱我資料的讀者,對自己選股沒信心,又害怕賠錢,希望我能建議一些能做長期投資的個股,最後我衷心的建議他,把錢拿去放銀行定存。

因為我和他「投資者的β值」並不同,無論我建議他什麼股票,如同巴菲特的姊姊一樣,只要一遇到股災,他一定會被洗出去,最後還會怪我讓他賠錢。(許多投資人其實對他最好的投資工具就是銀行的定存,只是他們並不知道。)

「投資者的β值」低的人,大多是出於恐懼的緣故。在投資的領域中,瞭解、減低不確定似乎是對抗你的恐懼良好的藥方。【請參考:恐懼(大腦煉金術)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