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為何巴菲特從不畫K線?

北京新浪網 (2016-11-23 17:00) 作者:格隆匯.Kevin

格隆先生台鑒:

上次有幸與君討論了Nate Silver 的著作《The Signal and the Noise》(《信號與噪音》)。這是一本比較全面敘述這類事件隨機性本質的好書,也是它能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6個月之久的原因。

中美時差的原因,今天得閑,和您講回到投資這件事情。

中國的股民,有兩個壞習慣,一個是打探內部消息(等有時間我再來說說為什麼它不管用),另一個就是相信畫K線之類的技術指標。我知道我這樣一棒子打倒了一大片,很多讀者可能中招了,希望你身邊的人沒有中招。

今天我們就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聊聊為什麼K線不管用(不過也無害)。當然,在介紹資訊理論的原理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股民們對K線(包括所有大家知道的技術指標)的態度。

中國股民們對這些已知的技術指標的好感,在世界各國中是少有的,這或許是和東方人好賭博的心理有關,或許是電視台和一些媒體的誤導。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這種以K線為代表的技術指標坑了億萬股民,因為即使把它畫得更好,也不會有助於股民們掙錢。

當然有人可能會不服氣,總會找出一些例子,某某用了一個技術指標掙到錢,但是那些人同時也忽略了大量的人(包括他們自己)賠錢的事實。一個使用了技術指標的人在虧錢之後,常常覺得自己學藝不精,於是找書看,聽講座,想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或許一段時間掙了點錢,他們會覺得水平長進了,其實這隻是運氣而已。再過一段時間可能又賠錢了,他們或者又開始迷茫了,或者認為市場不對(而不是他們自己的做法不對)。

比爾夏普(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回報-風險比率——夏普比率Sharpe Ratio的提出者)在Google給我們上投資課時講「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是你」。但是很多股民不這麼想。

股市上的狗屎運常常比我們想像的要多,但是很多人把這種狗屎運叫做水平,把遇到狗屎運多的人稱為股神。如果一個人連續10年每年的投資回報都比大盤好,你是否覺得他是股神呢?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可能數學沒有學好。

大家隨機做股票交易,每一千個人中就可以出一個這樣的「股神」,也就是說在你的朋友的朋友中就有。現在通信很發達,這樣一個人很容易就被朋友的朋友知道了。如果你覺得10年還太短,有人連續20年每年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是否可以稱呼他為「股神」了呢?算一下概率,這種人在中國,至少有1000個,因為每一百萬人就會出這樣一個。這些人可能會被請到電視台做講座,教大家畫K線圖,當然,等到你去畫,就沒有了他的運氣。

段永平先生可以講是中國最擅長做二級市場投資的人之一,他開玩笑地講:「巴菲特從不畫K線。你以為他不會畫,畫不過你?他不畫是因為那些東西都沒用」。我也和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的那些基金經理們確認了此事——在華爾街確實沒有人畫K線。

接下來我就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K線等大眾熟知的技術指標沒有用了。

我們先來玩這樣一個遊戲:猜一猜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的冠軍是誰?

假設有64個進入了正式比賽的選手,現在來了一個從未來穿越過來的人,他已經知道了比賽的結果。我們可以向他提問,不過問一次,要給他一塊錢。他可以告訴我們,我們的猜測是「對」還是「錯」。那麼,問他多少次問題(或者說花多少錢),我們就能夠得到答案呢?

稍微有些數學知識的人都知道,最多問六次就可以得到答案了(比如第一次問是否是上半區的人,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第二次就在上半區猜,如此往複),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付出六塊錢。

但是如果我們有些對當今網球格局的了解,就可以猜得更聰明一點。比如把德約科維奇、費德勒、納達爾等奪冠呼聲高的少數幾個人放在一個組裡,其餘大部分人放在另一個組裡,然後就猜冠軍出自第一組,這樣我們有一半的可能性猜對。接下來只要用很少的幾次就猜出來了,這樣平均來講肯定會更有效,我們付出的錢少於六元,比如說是四元。我們賺到的(或者說省下的)這兩元,就來源於我們對網球選手的知識,它就是信息。如果要量化度量這些信息,就是兩塊錢。當然,在通信中,信息是用比特而不是人民幣為單位的。

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如果張三和李四兩個人對賭,賭誰花的錢少。張三對網球選手一無所知,而李四掌握信息,後者就贏了兩元錢。但是,如果張三也知道了網球選手的情況,而且知道的和李四一樣多,那麼李四就贏不了錢了。

在股市上也是如此,如果只有一個人知道某一個有用的技術指標,而其他人都不知道,那麼這唯一的一個人就能賺錢,如果這個技術指標早已經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那麼它的作用早已反映在股市的波動中了,再用它就不靈了。

這就是資訊理論的基本原理。

至於您說為什麼資訊理論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全世界的通信產品都證實了這一點,如果資訊理論不正確,我們的手機就不可能工作。因此,從資訊理論出發,我們就知道那些已知的技術指標,比如K線,都不能幫助炒股的人掙錢。

我說K線等技術指標不靈光,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人真正掌握了股市的一個特有的規律,他所做的事情不是開班講課爭取學費,更不是到電視上去做股市分析,而是悶聲發大財。最後一個被發現的「特別靈」的技術指標(信息)就是著名投資人彼得林奇發明的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彼得林奇悶聲發大財,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因此創造了股市上不敗的神話。但是他四十多歲就收手了,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他再炒下去,難免失敗。

當然,您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彼得林奇那樣找到一個新的技術指標呢?

這種特別管用的信號在早期股市上是存在的,在今天幾乎已經找不到了,因為容易找的早被人找光了。對於那些影響力不是很大的技術指標(信號),可能還存在,但這不是散戶可以做到的,甚至不是絕大多數專業人士可以找到的,因為它們本身太複雜,而且作用也不是很明顯,因此很難找到。即便找到了,由於單個信號實在對股價預測的影響太小,基本上沒有用。如果能找到一大堆,或許組合起來管用,但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難的機器學習問題,不要說一般公司做不到,就連Google和微軟這樣的公司也未必做得到。

事實上,全世界可能只有著名的對沖基金文藝復興公司敢說它找到了很多有用的信號,而且能夠組合得很好。

文藝復興科技公司既然叫科技公司,技術應該不差,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它裏面幾乎沒有搞金融的人,全是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和機器學習專家。它的創始人是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的學生賽蒙斯(清華的陳-賽蒙斯樓就是他捐的),而主管IT的是世界上發明用統計方法進行機器翻譯的彼得布朗。

和文藝復興公司每年37%的回報率相比,巴菲特平均每年22%的回報率就小兒科了。不過,這家公司從來不公佈它使用的信號,只是悶聲發大財而已。至於其它對沖基金,也是在大量使用機器學習,或者依靠高頻交易掙錢(關於高頻交易,我們以後聊)。可以講,在未來,散戶除了賣指數基金,沒有更好的交易方式,因為你不可能比得過那些既有資源又有技術的大型對沖基金。

當然,你依然不要指望股民們能這麼理性,事實上衝動和浮躁正是兩百多年來股民的心理特點,這或許是人性的弱點。

但是,如果你了解了K線不管用的原因,放棄了這種無效的工具,或許投資效益會更好。

PS. 為何巴菲特從不畫K線?這我之前的文章也提過了,因為巴菲特把他的思考層次拉得更高了【請參考:透視盈餘成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