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驟下結論的機制(快思慢想)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快思慢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本篇只介紹「驟下結論的機制」。

跳入結論是非常有效率的事,假設這個結論是對的,而偶爾犯錯的代價又是可以接受的話,快速下結論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力氣。不然,驟下結論是很危險的,尤其在情勢還不明朗或是錯誤的代價很高的時候。這是直覺錯誤最容易發生的時候,或許可以運用系統二的介入來加以避免。

系統一善於在把目前活化的想法納進來,建構最可能的故事情節,與故事所需數據的數量和數據品質沒有關係。當訊息很少時(這現象常發生),系統一會輕率下結論。請思考一下這個說法:「閔迪克會是一個好領袖嗎?她很聰明又堅強……」。你的腦海中一定馬上出現一個答案,這答案是肯定的。你根據很少的訊息做了最好的決定,但是你太快做決定了,萬一後面兩個形容詞是「腐敗」與「殘暴」呢?

請注意你在很快對閔迪克做出是不是好領袖的判斷時,你沒有問:「在我對這個人的領導能力下結論之前,有什麼是我應該知道的?」系統一從第一個形容詞出現便開始自己工作了。聰明是好的,聰明又堅強,那是好上加好,系統一毫不費力的就把故事編出來了。假如新的訊息進來(例如閔迪克很貪腐),這個故事就得修改,但是系統一不會等待,也不會出現主觀上的不自在,我們的偏見是第一印象就決定了。

尋求合理一致性的系統一加上懶惰的系統二,表示系統二會支持很多系統一的直覺信念,而這信念正是系統一製造出來的印象。當然系統二有能力採取系統化,仔細小心的檢驗,勾選完決策單子上的每一個檢核項目才做決定的。想想看,買房子時,你會特意尋求你沒有的資訊,然而,即使深思熟慮後的決定,系統一也會去影響系統二的決定,系統一的訊息輸入是從來沒有停止的。

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就倉促做決定,對我們了解直覺思考很重要,英文(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就是代表這種情形,意思就是「你所看到的就是全貌」。系統一對造成印象和直覺訊息的質與量完全不敏感。

每個人對他信念所持的信心大部分來自他們對親眼所見所編故事的品質,即使他們所見到的非常少也沒有關係。我們通常不會考慮到決定這件事的關鍵證據還沒出現,卻以為我們所看的就是全貌,而這是不足以判斷的。此外,我們的聯結系統傾向於選擇一個已被活化的連貫模式,壓抑懷疑和不確定性。

接下來我會用一個學術界很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有一個系所要聘任一位年輕的教授,他們要找一個最有科學研究能力、能夠發表最多論文的人。最後,他們篩選到只剩兩個:
  1. 金最近完成她的博士研究,她的推薦信非常強,她的求職演說非常精采,面試也令人印象深刻。她沒有任何具體的科學研究成果記錄(即沒有已發表的論文)。
  2. 珍已經做過三年的博士後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很好,有很多的發表論文,但是她的演講及面試不及金那麼閃亮耀眼。

我們的直覺會偏向金,因為她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在人們的腦海中,即是(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但是金的訊息比珍更少,而小樣本容易導致極端的後果,小樣本需要運氣的成份多。在學術選擇的情況下,我會投票給珍,但是我會很掙扎去克服我對金比較好的印象。我們的本性是跟隨直覺,跟直覺在一起比反對直覺愉悅很多。

你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想像同樣的情形,例如投資者選擇在不同市場中運作的兩個剛起步的公司。一個公司的產品需求可以很精密計算出來,另一家剛開始的小公司在直覺上,感覺比較好,比較令人興奮,但是它的未來卻是不確定。不論第二家公司的未來描述得多好,當有不確定性存在時,這個問題需要仔細思考。

說到直覺的預測,讀者請思考下列的問題:
  • 那家剛成立的小公司有著非常好的概念和點子,而且證明了它是可行的,但是我們不應該期待它未來也能做得這麼好。從公司創辦到上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它還有很大的迴歸空間。
  • 我們直覺的預測很贊同它,但可能太高了一些。讓我們來考慮一下證據的強度,以及向平均值迴歸。
  • 這個投資可能很好,即使最好的猜測是它會失敗,我們先不要說我們真的相信它是下一個谷歌。
  • 我讀了一篇這個品牌的評論,說它是極優,它仍有可能是僥倖。我們先考慮已有很多評論的品牌,從中選一個最好的。

結語
我以前常常接到類似的股票推銷電話,說它是未來的聯發科,只是他們打電話給錯人了,我早就知道他們推銷的不是「股票」而是「故事」。

彼得.林區說:「他聽過無數的故事,賣木瓜汁的公司證明其產品能治療疼痛、拯救叢林有良方、高科技新發展,自牛隻身上萃取的新抗體、各種奇蹟似的醫療法、違反物理定律的能源新突破等。這些故事具有催眠的效果,買這類股票的人可以免除深入分析盈餘的功課,就像鐵板吱吱聲聽起來非常可口,你簡直忘記注意到底有沒有牛排。但最後你都得需要做副業來彌補損失。」

所以我每當看到新聞媒體發佈某支個股的利多時,我都會拿出我的成長力資料核對一下,看看它們說的是真的,還是又再編故事了。

這個觀點,我之前文章也提過【請參考:活用數字替你賺錢(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只是還是有許多投資人,他們買股前後花不超過五分鐘。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