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標題看起來或許有些太過尖銳。新聞記者當然不是瞎子——他們可以看近,也可以看遠!可是,他們所訴求的客戶市場,主要並不是資本市場。他們不是為了1%人而報導。他們甚至不是為了3%人而報導。他們的眼睛自然會漂移到那些看起來對於主要讀者重要而對於市場未必重要的議題。這些景象可能太近、也可能太遙遠。
多數重要新聞的時間架構都不正確。它們都代表雜訊最響亮者,因為雜訊最容易賣錢。尤其是利空新聞!凡是血流滿地,就有銷路。多數時候,這卻會把投資人引入歧途。瀏覽金融報紙或網站,各位就會看到:相關報導大多屬於兩個領域:非常短期或非常長期。
第一頁,你一定會看到有關股票當天行情表現的報導(如果是報紙,則是前一天的報導)。500個字敘述某些事件或經濟報告引發的價格波動。雖然99.9%屬於垃圾,不過卻是即時新聞、還有其他新聞、股價因為零售量與聯準會主席葉倫女士的髮型而下跌!這些都毫無用處。
一般來說,你不能透過單一事件解䆁某天的股市行情;這方面的報導,通常都是根據結果來找原因。沒有人搞清楚誰買進或誰賣出,更別提為什麼了。媒體只是摘要總結一些言不及義的論述。另外,股票市場昨天發生的行情或事件,通常和未來一年的走勢之間沒有多大關聯。
這些都只是你每天都會看到的短期報導——而且還有很多。由最荒謬到最嚴肅的都有!可是,還有光譜的另一端:超長期的預測。
很多都是來自於政府機構,譬如國會預算辦公室,有些來自超國家組織,譬如世界銀行(IMF)、國際貨幣基金(OECD),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你還會看到30年期的潛在成長預測、全球氣候長期變動影響的估計,還有債務、所得分配不均現象、已開發國家人口減少趨勢、嬰兒潮等。歐巴馬總統的醫療保險支出將讓美國陷入數十年的絕境、創新喪失動力、中國大陸將接管世界、還有其他等等。
你會看到各種預測與警告。然後,名嘴們針對這些預測展開辯論。這些都是靜態的。所有這些都是!50年後的人類不論是生活美妙或絕望,都跟未來30個月的發展沒有顯著關聯,也跟市場目前的表現無關。市場根本不相信、也不關心未來10年、20年或50年之後的事情。
可是,新聞標題談論的,都是這些報導,結果讓一般人誤認為它們很重要。「如果我經常看到,那一定很重要。」你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某些東西對於市場或經濟很重要,那就不可能不相信它們不重要。重複的威力無窮。
市場已經處理了所有的短期事件,而且懶得理會那些長期事件。由現在到未來之間,可能發生很多事情而讓長期預測顯得很蠢,不論目前看起來這些預測多麼明智。
不屬於未來30個月準則
讀者可以運用一種簡單的技巧鎖定這種遙遠未來的無意義事件,然後剔除它們。你只要問:「這是否會是在30個月之內可能衝擊經濟的顯著風險?」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盲目樂觀而不值一提,不過卻是真的。媒體所宣稱的重大威脅,如果不能在未來30個月之內具體呈現,就不足以影響股票市場。即使這些可怕的預測將在遙遠的未來成真,結果也是如此。股票市場不會看得那麼遠。好吧,有時候可能看到未來32個月,但絕對看不到遙遠的未來。
這有助於你釐清問題於……
- 釐清政治和社會議題,它們有別於經濟議題。
- 下次宴會,人們聊到美國債務問題時,可以讓你成為眾人焦點。
- 釐清媒體試圖嚇唬你的每種長期恐怖議題。
群眾總是擔心那些短視或長遠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頭條新聞永遠需要有些東西可供報導!就讓他們這麼幹吧!他們如果都擔心災難發生,你就知道自己大可不必擔心他們所渲染的東西。
對於投資決策來說,你只需要評估未來30個月內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就好。
結語
我之前也介紹過類似的文章【請參考:事出必有因嗎?(快思慢想)】。以前的我都會看財經節目,但現在的我寧願看偶像劇,也不想看財經節目,因為看多了會「腦殘」。
我覺得你要跳脫財經媒體的影響,你就必須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葛拉漢說:「如果根據穩健的思考與判斷,得出合理的結論,千萬不要因為別人不認同就放棄。你要做對是因為數據與推理正確。」
常看我部落格的讀者就知道,我的所有投資決策,都靠:價值線資料、成長力資料、關鍵點記錄綜合評估的結果,也就是我做對是因為數據與推理正確。所以看不看那些財經節目對我來說已不重要。但我還是會閱讀財經電子報的標題,看看那些報導是我評估股票後所遺漏的。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