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直覺?或者相信數據?
討厭數學的人通常會迴避資料導向的決策,因為他們仰賴自己的直覺進行判斷。我相信資料導向決策,數學教授加德博士的一句話,恰如其分的總結我對此事的想法:「數學的本質不是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而是讓複雜的事情變簡單。」
在思考如何將分析法帶進日常工作和生活時,千萬不要覺得它只是數學或數字。要當它是一種全新的決策方法,透過這種方法,你能夠系統化地結合比以往更多的資訊、客觀地檢視決定,並且能夠成為常勝軍。
資料導向的直覺
我對直覺派思考者的尋訪之旅,引領我來到另一個產業,這個產業因為資料革命而不斷大幅變化,而且裡面的決策通常關乎生死,那就是醫藥業。在這個行業中,資料改革所造成的衝擊,反應好壞不一。它透過資料採擷等技術促成進展,但也產生了爭議性的實證醫學。
有關實證醫學的爭論一直相當激烈。從許多方面來看,實證醫學成了很多人討厭統計學的典型代表。許多人誤以為,實證醫學就是純粹透過數字來行醫的方法。布魯姆博士,他對實證醫學的定義是:「根據現行指導方針以及透過科學研究(亦即臨床試驗)產生的數據資料,提供臨床醫療。」
他解釋說:「實證醫學整合了醫療提供者的臨床判斷,所以它不應該是指導方針的盲目應用,但有時候,政治化的談論會將它描繪成那種樣子。」
這是現實世界中的數學,在這個世界裡,變數通常多不勝數,而樣本卻少到無法建立起完美的模型。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應該忽略資料的存在,而是意味著,你一定要努力找出最佳數據資料——可用來做出最佳決策的最相關數據資料。
我將這個過程稱為「資料導向的直覺」,在面臨無法使用純資料導向統計模型的情況時,很多成功人士都會採用這個流程。世界著名的職業撲克選手、美式足球傳奇教練,以及極有成就的心臟病專家,全都運用這種新型的直覺來引導自己的決定。
例如,美國大聯盟投手布瑞斯洛說:「在比賽開始前,球隊都會召開投手會議,教練和球探會拿出對方球隊的具體資料,讓我們了解,每位打擊手在面對不同類型的投手、甚至不同類型的球時,表現有何不同。」「從這項資料中,我能夠提出針對每位打擊者的投球方法。」
布瑞斯洛描述的,正是針對選擇投球方式的資料導向流程。藉由從球探和視訊資料中收集資訊,找到克敵制勝的方法。
我的這番努力,是要向眾人展示直覺的新定義。與其將直覺定義為「未經任何推理過程,對真相、事實等的理解」,不如稱它為「在尚無明確推理過程之下,對真相和事實的理解」。沒有任何成功者能夠在未經推理之下真正做出決定,他們可能不想要花時間解釋那種推理過程,或是沒有充分的資訊來記錄推理過程,但是我探討的所有個案中,有一點很清楚:瘋狂行為的背後存在著理性的分析方法。
這其實就是心得重點。每一個良好的決定,背後都有一些數據資料支持,而且已對手邊特定個案徹底檢視。它可能不是試算表內列出的資料,或是由電腦進行的分析,但它比較像是科學而非藝術。
21點提供了我關於資料導向決策的獨特看法,那種看法只檢視具體數字會告訴你的事情。但有時候,數字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取得或是應用,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用更少的資料、更精簡的架構來進行決策。
最後,縱觀那些在體育、博彩及商業等產界獲得成功的人,數據資料都是他們決策流程的核心。當你在商場上面臨困難抉擇時,要記得這項一致性,並且用它來鼓勵自己避開傳統的直覺,改採現代資料導向的直覺,納入任何可用的資料來制定決策。這些資料可能並非總是整合到一個良好的統計模型中,但是努力創造出近似21點的環境,能讓你更常做出正確的決定。
結語
看到這篇文章,讀者可能會問,在投資股票上有無「資料導向的投資直覺?」
我舉一個我最近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第1季財報公佈後,在訂閱我資料的讀者中,有一位投資老手和新手分別來信分享了他們鎖定的個股,加上我自己之前文章已提過我鎖定的個股如下:
- 老手(投資經歷超過10年):卜蜂、江興鍛、智邦、智冠、崇友。
- 新手(投資菜鳥):裕融、翔名、卜蜂、江申、江興緞。
- 我之前文章提過的個股:卜蜂、裕融、智邦、江興鍛、建準。
個位有沒有發現,雖然我們三位的投資經驗和程度並不一樣,但我們鎖定的個股有些部分是雷同的。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在投資股票上看的是同一份資料,於是產生了所謂的「資料導向的投資直覺」。
我舉其中兩檔個股:卜蜂和智邦。
這兩檔個股當第1季財報公佈時,其EPS都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若讀者分別把它們第1季的EPS乘4帶入成長力資料的「預估今年EPS」欄位中,分別會算出有很高的「合理成長價」。所以會吸引你的注意。
1. 卜蜂
第1季財報公佈日期為5月15日,5月19日卜蜂的股價為58.8元,所以你有5個交易日可慢慢佈局,而我買進的價位剛好是58.8元。
2. 智邦
同樣的,第1季財報公佈日期為5月15日,5月19日智邦的股價為65.4元,所以你有5個交易日可慢慢佈局,而我買進的價位稍微高一點,為66.4元。
所以嚴格說來,在投資股票上,並不是我很會「選股」,而只是我很會製作相關的「資料」罷了。如同上述文章的作者說的:「努力創造出近似21點的環境,能讓你更常做出正確的決定。」而我上篇文章也提到了,我的投資過程也很像近似21點的環境【請參考:數字的真正威力(莊家優勢)】。
最後補上我查到的相關新聞,如下:
大數據醫療崛起 台灣智慧醫療展成果 2017-06-26 00:00撰文 吳 毅 倫
當大數據與醫療產業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不同國外專注大數據基因定序工程,力抗稀有疾病診治,台灣則在智慧醫療有諸多成果,例如長庚的決策支援系統、北醫睡眠障礙研究、榮總心肌梗塞快速確診等應用,在大數據浪潮下洗鍊出台灣醫療產業新里程。
由於過去因病患的看診履歷過於零散破碎,醫師在診斷過程無法全面性掌握病人狀況,降低診斷效率與精準度外,更容易發生錯誤用藥造成有形、無形傷害,從小範圍延誤病人診治、身體二次傷害到大範圍藥物資源不當浪費,對於病患、醫生或是政府來說,都是龐大負擔。
廖智寧指出,除了長庚的決策支援系統,包含北醫也利用枕頭、手環等裝置來蒐集患者數據,再藉由Vertica分析睡眠障礙病因,榮總也把過去中風病患資料庫進行分析,研發出心肌梗塞確診衣,讓救護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提供相對應救助,都顯見大數據醫療應用將開花結果,也樂見更多元的廣泛應用,提升台灣醫療品質。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