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四種成長來源(股市真規則)

這份完整的投資指引,訴求對象是態度嚴肅、想要鑽研股票策略的投資人。本書也是晨星公司評估股票所採用的嚴謹程序,讓投資人擁有一套歷經考驗的選股工具,用以建構適合長期持有的投資組合。本篇只介紹「四種成長來源」。

強勁的成長,可能是最能夠吸引投資客單一因素。不幸地,許多學術報告顯示,強勁的成長通常難以持續多年;換言之,盈餘成長的優異績效紀錄,未必能夠帶動未來的盈餘成長。投資人不能只根據過去一系列的強勁成長,就認定將來也會繼績如此。投資人必須掌握企業成長的動力所在,評估成長的素質。

一般來說,銷貨成長可能有四種來源:

1. 銷售更多產品與服務
創造成長的最簡單作法,就是發揮本身的相對優勢,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比競爭對手賣出更多產品,奪取市場占有率。

2. 提高價格
提高售價當然是增進銷貨成長的最佳手段,但前提是業者必須擁有堅強的品牌,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壟斷市場,否則很難長期有效運用這種手段。

3. 開發新產品與服務
如果市場佔有狀況已經相當穩定,而且客戶對於價格又很敏感,或許可朝拓展其他相關產品的市場與服務。

4. 併購其他企業
不幸地,歷史資料顯示,併購的結果經常好壞參半。企業併購之所以值得懷疑,是因為相關活動需要耗費時間與金錢,而這一切所耗費的資源,將不能運用於既有的核心事業。企業經營團隊如果把精力用在如何讓公司變得更大而不是更好,列車遲早會脫軌。

素質值得懷疑
各位想必不難理解,我為什麼總認為併購活動是企業創造成長的低級作法。不幸地,企業可以藉由各種手段,使得企業成長表面上看起來異常美好,尤其是分析者的注意力如果擺在盈餘成長而不是銷貨成長上(銷貨成長顯然更難造假)。

一般來說,盈餘成長如果長期(例如5至10年)顯著超過銷貨成長,分析者就需要深入了解狀況,觀察業者究竟有什麼本事,能夠在銷貨處於停滯狀態下,盈餘成長卻得以提升。另外,淨利潤、營業利潤與現金流量等項目的成長率,如果彼此之間出現重大差異,通常也代表某種難以持續的發展。

IBM就是典型呈現所謂「製造出來的成長」之案例。IBM的銷貨成長,平均水準大概都維持在5%左右,其每股盈餘幾乎每年都呈現亮麗表現,動力究竟來自何處?這涉及很多層面:首先,1995年開始,其適用稅率就由46%下降,直到90年代底的30%。另外,1990年代期間,IBM也顯著刪減管理成本。

最後,1990年代後半段,IBM買回大約四分之一的在外流通股票,使得流通股票減少,每股盈餘自然上升,另一方面還受惠於退休金計畫的充裕資金得以推升盈餘。但這不代表公司做假帳,而只是說其盈餘成長難以持續到未來。

投資人也應該留意單次性盈虧,這也可能扭曲歷史成長率。一般來說,如果不能指出企業成長的動力來源,或者弄不清楚每股盈餘相對於營業利潤或營業收益之間的顯著背離現象(如IBM的情況),就有理由懷疑成長的素質。

至於刪減成本,假定其他條件不變,我當然寧可擁有成本效率較高的事業,換言之,管理成本較低。可是,刪減成本並不是促成盈餘成長的長久之計。我們如果看到某家企業大力刪減成本,就應該體認一項事實:到達某種程度後,就沒有多餘的成本可供刪減。對於這類業者來說,除非銷貨加速成長,否則盈餘成長遲早會放緩。

因此,所分析的事業,其盈餘成長動力如果來自於節約成本,務必要體認這方面措施可持續性,因為成本不可能永遠繼續大幅刪減。企業如果能夠藉由銷售與開拓新市場創造高素質的成長,其持續性就能顯著勝過節約成本或藉由作帳技巧創造的低素質成長。

結語
記得有一位讀者寫信來問我,艾訊(3088)成長力資料的「預估今年EPS」,是不是直接把第2季EPS乘以2為10.01×2=20.02。

我相信許多訂閱我資料的讀者,可能也會這麼做。因為常看到我在部落格所寫的文章中,大都也是直接把第2季EPS乘以2,當作是預估今年EPS。

但艾訊並不能這樣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它賣了子公司,所以獲利大增,其實它今年本業是衰退的。如下圖:


艾訊雖然第2季EPS為10.01元,比去年同期EPS為2.32元大幅成長。但它目前的累計營收年增率卻是衰退的。所以如同上述文章作者所說的,它的盈餘成長「素質值得懷疑」(因為它明年再也沒有子公司可賣)。

一般我的做法會先google一下相關新聞,避免誤判發生。像是盈餘成長是經由業外,單次性(例如賣土地、子公司等),併購,減資等。我就不會這樣預估,或是這樣的預估「素質值得懷疑」。

原則上,讀者只要秉持一個原則,就是今年和去年公司的基本面條件是否相同,像是單次性(例如賣土地、子公司等),併購,減資等,其基本面已造成變化,這樣評估成長率容易造成失真。

另外,若企業的盈餘跟原物料關連很大的,預估也要很小心,因為上半年盈餘成長僅是因為原物料價格上漲,那下半年原物料價格一下跌,你所預估的就會錯得離譜。

我較喜歡的,也是如同此書作者所說的:「企業如果能夠藉由銷售與開拓新市場創造高素質的成長,其持續性就能顯著勝過節約成本或藉由作帳技巧創造的低素質成長。」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