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投資取決於個人紀律,而不是大家同意或不同意你的觀點。這就是為什麼你必須要有一套紮實而有根據的投資哲學。
幾年前參加波克夏.海瑟威的年度大會,我無意間聽到某位與會者的抱怨,說他再也不想參加波克夏的聚會,因為「巴菲特每年講的東西都一樣。」對我而言,此話正是投資哲學的重點所在。
投資人只要做好準備工作,保持耐心,不受流行觀點影響,通常就不會出問題。可是,當你產生挫折感,離開自己的競爭優勢,偏離個人的投資哲學,就可能遭遇麻煩。下列五項,正是我們所推薦採用的投資金律:
1. 做好準備工作
除非你徹底了解企業的營運,否則不要買進股票。買進股票之前,務必先花工夫做周詳的調查,避免犯下大錯。這意味著你必須深入分析財務報表,留意同業競爭對手,當然,這份工作不容易,尤其是面臨時間壓力。
你不妨把花時間做研究,當做一種「冷靜期」。往往當我們聽到某個令人興奮的投資點子,就想要立即採取行動,因為擔心漲勢可能隨時發動——可是,大膽採取行動之前,還是應該先做周全考慮。
我們做了研究之後,也許使得投資點子看起來不再如此誘人。但換個角度,某檔個股如果真的是大贏家,而且你又是真正的長期投資人,即便錯失了最初幾點走勢,想必也不至於影響其整體表現,何況冷靜期能讓你避開某些災難。
2. 尋找經濟護城河
所謂的經濟護城河,是形容企業擁有的競爭優勢——就像中古世紀城堡為了防範外敵入侵而興建的護城河,是為了防範對手搶奪企業既有的利益。
特別留意那些擁有寬廣經濟護城河的企業。你如果發現某家企業可以有效隔絕同業競爭,並長時間保有超額獲利,就代表該企業擁有經濟護城河。
3. 安全邊際
除非價格與價值之間存在安全邊際,否則不要買進。嚴格遵循價值評估紀律,如此可以避免誤踏地雷,提升投資績效。
4. 長期持有
頻繁進行交易,其成本經過長期累積,可能嚴重拖累投資績效。購買股票代表重大投資,應該長期持有。
5. 知道何時賣出
知道何時應該賣出。不要只因為價格上漲或下跌而賣出,而應該謹慎思考下列事項:
- 是否犯了錯?如果當初的分析出了差錯,就應該儘快認賠。
- 基本面是否惡化?假定公司的基本面情形已經大不如前,這就是該賣出的時機了。
- 資金是否還有更佳用途?身為投資人,永遠要考慮最有效地運用資金,在特定風險水準下,儘可能追求最高報酬。所以,出脫價值低估的持股,甚至認賠賣出,都不是什麼值得羞愧的事情。
最近有位讀者問了我一個問題如下:
請問:在價值線內的 V / 5 / Y / G 發生訊號時,你是不是通常購入的標的都是「G + 關鍵點」 居多呢?
我回答:確實是「G + 關鍵點」偏多。
現在大家的心理一定會出現「為什麼」?
換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如下:
若有兩支股票,且只能買一支。A股票為股價剛創新高的「成長股」,B股票為股價近期低於內在價值的「價值股」。你喜歡買哪一支?
我想大家都會選B股票,因為較「安全」,而A股票則「風險」較高。
但若A股票的股價目前低於「合理成長價」,再加上股價剛創新高,可視為突破關鍵價位的買進訊號,則我會選擇買進A股票。
範例:崇越(5434)
我的關鍵點記錄在2016年5月最後一週,正式突破之前的上升趨勢頂部關鍵點(63.7),發出了買進訊號【請參考:關鍵點分析—崇越(5434) 105年 5月】。
我當時買在61.2元,就是因為我評估它有很高的G(合理成長價)且關鍵點即將突破。
而崇越(5434)去年因為基本面大幅成長,股利也從之前3.9元提高到今年配發5元,若以現金殖利率法的偏低價為5×16=80元,價值大幅墊高。雖然去年我看似買在股價創新高的地方,但從今年看來,我似乎買的很便宜。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成長股的「內在價值」也會跟著成長,只是許多人忽略了這一點。
範例:聚鼎(6224)
聚鼎的股價一直是低於現金殖利率法的偏低價,去年現金股利配4.3元,其偏低價為4.3×16=68.8元,今年配4.55元,其偏低價為4.55×16=72.8元。雖然買它很安全,卻也賺不到什麼錢。
如何賣出成長股?
其實很簡單,當初因「成長」而買進,反過來就是因「不成長」而賣出,就行了。如下圖:
今年(2017年)崇越(5434)第2季財報公佈時,其EPS為2.86元大幅低於去年同期 3.61元,加上毛利率也下滑,所以我在財報公佈後,就以88.8元賣出了。
若加入我去年領到的現金股利3.9元,獲利率大約如下:
((88.8+3.9)-61.2)÷61.2= 51%
這也是為什麼,我買的股票以「G + 關鍵點」偏多。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