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控制的幻覺(愚昧者)

為什麼我們會自我欺騙?本書從演化邏輯和心理學透視人類欺騙的科學,論述「欺騙」和「自我欺騙」的經典之作。本篇只介紹「控制的幻覺」。

人類需要讓事情有辦法被預測和控制。實驗證實,比起固定、可預測的懲罰,偶爾隨機電擊會造成更嚴重的焦慮;確切知道會有風險,比起不確定會不會有風險來得容易承受,而控制事情會增加確定性。假如電擊的頻率較低,但頻率比較無法控制,人會覺得多多少少可以控制電擊頻率的情況比較好受。

不過,還有一種情況叫「控制的幻覺」,亦即我們認為自己的影響力比實際上來得大。以股市來說,我們所作所為完全不可能影響結果,因此任何這類的想法一定是幻覺。這一點在真真實實的股票經紀人身上發現:科學家放了一台電腦螢幕,上面有一條上下曲折移動的線,看起來與股市的平均值相仿。

這條線一開始大致朝下滑,但後來止跌回升。受試者一直坐在電腦螢幕前,可以按下滑鼠;研究人員也告知受試者,按下滑鼠「有可能」影響那條線的升跌。事實上,滑鼠根本沒有接到任何東西上。研究人員之後問受試者,覺得自己控制那條線的能力有多少,也就是衡量他們「控制的幻覺」。

受試者是股票經紀人時,有一項奇特的發現。受試者的公司提供他們的內部考核和薪資資料,而從這兩個條件來看,控制幻覺更強的人,表現都更差:他們被上司評定為產能低落,更重要的是賺的錢也比較少。

當然,這當中孰因孰果並不清楚,可是如果表現較差的人反應自己失敗的方法,是試圖對外在事件增加控制能力,這等於是他們認為自己造成失敗更甚於自己讓事情成功,而這又違反「將自己的失敗合理化」這個廣為人知的人類偏誤。

因此,這比較可能是另一種情況:想像自己對事物的控制能力比實際上更高,其實會讓表現更差,也就是變化更糟的股票經紀人。這裡要注意的是,這當中沒有與社會相關的層面。一個人無法控制股市的波動,所知也甚少,而上司可以直接又輕易地評量成功與否,因此實在不可能在這些面欺瞞上司。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控制能力的狀況會增強「型態辨識幻覺」;也就是說,人覺得失去控制時,傾向在隨機的資料中看到有意義的型態彷彿藉由(假)理解資料就能因應失去控制的慘狀,進而取得更強的控制能力。

結語
就像買大樂透的人,都會認為自己會中頭獎,卻不認為自己會被雷打中。但兩者的在機率上其實是差不多的。

控制的幻覺尤其是常出現在技術分析的人身上(型態辨識幻覺)。雖然我的關鍵點記錄每次發生突破訊號後,跟著買進賺機率很高。但我還總是會參考成長力資料,如同傑西.李佛摩所說的:

「企業獲利潛力會驅策股票走勢,而不是像希望和貪婪這種情緒。在最終的分析結果中,只有企業獲利能力,真實與幻想的都行,才能左右股價。」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