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凱因斯的財富之路(從本能交易到紀律交易)

金融市場上的錢,總是從躁動者的口袋流向紀律者的口袋。本書將帶領你深入探討:世上最偉大的投資大師們如何走上失敗之路,並清晰地呈現其中的經典謬誤與教訓,這些以巨額損失換取的失敗經驗,塑造了未來更縝密的交易策略。本篇只介紹「凱因斯的財富之路」。

1924年,凱因斯成為國王學院的第一個財務主管,掌管學院的財務。他仍在思考和摸索投資方向,演變過程將費時數年。任何有投資經驗的人都曾經有過凱因斯在1920年代時那樣的感受,我們打開報紙,開始對世界如何運作建立由上而下的觀點,但要搞清楚利率如何影響貨幣;勞動力如何影響價格,以及所有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投資,這無異於要將一幅三維拼圖中的小拼塊湊在一起,而這些小拼塊總是不斷移動的。

凱因斯在10年來取得的成果,已經超過大多數經濟學家一生將會獲得的成就,只不過,儘管他聰明出眾,他的過人才智並未賦予他對短期市場波動的超凡洞察力。就像我和許多其他投資者一樣,他受到「控制幻覺」之苦,他以為透過如此頻繁的交易,他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和取得成功。他錯了。凱因斯將這種投資風格帶進國王學院大學捐贈基金的運作上,在頭幾年,這種風格帶來阿爾法系數出現負數的情況,顯示該基金的投資表現差勁。

裁在凱因斯手上的不只是大學,還有他所管理的一個資金池,該資金池在股市崩跌後被清算了。約翰.瓦希克在《凱因斯的財富之路》這本書中提到:「儘管凱因斯以傲慢和那副自以為聰明才智高人一等的模樣而聞名,然而,他幾乎輸掉了兩筆財產,這些讓他羞愧難當的經歷,反倒改變了他對最佳投資方法的看法。」

凱因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一個短期投機者變為長期投資者。市場心理力量吞噬了凱因斯,使他對宏觀經濟及貨幣、利率與股價之間的狂熱,似乎變得完全無關緊要。凱因斯開始研究公司的營運狀況,留意相關資訊,包括現金流、營收和股息,著眼於賣出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企業。他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由上而下」走向「由下而上」,有了這個新視野,他得以為自己、國王學院和兩家保險公司累積財富。

凱因斯放下身段,放棄嘗試預測利率、貨幣和這兩者如何影響經濟,作為長期價值投資者,他買進自己對「資產和最終獲利能力感到滿意,且考慮到這兩個因素,市場價格看來便宜的證券」。凱因斯是宏觀經濟學之父,但諷刺的是,他一旦能夠採用與之相反的方法,他的投資就一舉成功。

凱因斯在給國王學院資產委員會的備忘錄中寫道:

由於種種原因,作出徹底改變的想法是不切實際而且實在是不受歡迎的,大多數作這樣嘗試的人是賣得太晚和買得太晚了,而且多數時候他們都在做這兩件事……,我現在相信成功的投資取決於三個原則:
  1. 仔細選擇出幾項投資,考慮的因素是根據未來幾年這些產品的可能實際價值和潛在內在價值,以及當時可供選擇的其他投資商品,進而評估這些投資商品是否便宜。
  2. 在任何情況下,堅定不移地大量持有這些資產,也許持有好幾年,直到它們達到了投資目標,帶來足夠的報酬;或者直到有證據顯示,當初的買入決定是錯誤的。
  3. 平衡的投資部位,換言之,儘管有龐大的個別投資,卻能夠分散風險,如果有可能,同時承擔方向相反的風險,以作對沖。

一個非常自負的宏觀經濟學家,憑藉才智上的彈性,靈活變通,投資策略從由上而下轉到由下而上,這實在是很了不起的。長期報酬對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但我們的投資組合每天都會按市值計價,所以,當市場出現短期動盪時,長期思維就會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我們傾向被短期思維所牽引,凱因斯稱為「動物本能」,他將其形容為「一種自發的行為衝動,而不是量化利益乘以量化機率的加權平均結果。」凱因斯是其中一個少見的投資者,不單覺察到自己的認知偏誤,而且能夠有效地加以抑制。

結語
我個人曾經也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總經分析」,後來覺得用處並不大,白白浪費了我的寶貴時間。我也跟凱因斯一樣,當我把心力全放在追蹤「成長力資料」上時,就開始賺到錢了。

巴菲特曾經說過:「許多投資人寧願花時間聊聊『現在市場的狀況』,也不願去讀公司的年度報告。但是請相信我,對利率和股市那種東拼西湊的聊天內容,絕對比不上花三十分鐘看看公司最新的營運及財務報告來得有用。」

但投資人就是喜歡關心「現在市場的狀況」這些事情,所以財經節目總是投其所好的找名嘴來談這些東西。曾經有位讀者問我,都看哪些財經節目呢?我總是回答:「我不看財經節目很久了。」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